12月24日,科技部表示2015年度國家星火計劃、火炬計劃項目立項工作已經完成。星火計劃是國家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村經濟的指導性科技計劃。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星火計劃在發展農村經濟時,為儀器儀表在農業應用方面帶來的機遇與市場。
儀器儀表在農業方面最常見的物聯網應用就是在線監測與調控,在今年1256項星火計劃中就包含了許多這樣的項目。來自各大高校及申報單位的課題中,涉及到了水質、農作物營養、防旱防潮等多方面的監測,和農田信息、環境管理等采集系統,充分體現了無線傳感的重要性。
在農業大棚的控制系統中,通過溫/濕度傳感器、光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各種物理量參數,這些儀器儀表的實時顯示為人工調節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動控制來實現,從而保證農作物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
這種原理是采用無線網絡測量來獲得農產品生長的最佳條件,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還能滿足技術人員通過遠程控制可同時監測多個大棚環境的需求,減少人工勞動。
現如今,這些無線傳感技術的應用已比較普遍,而在今年的星火計劃立項中有一類“新鮮”的課題,它把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應用到生產中,意欲打造智能化的養殖系統,其中包含了互聯網+畜禽業、互聯網+生豬產業等等。
智能化的發展不僅讓互聯網+農業變成現實,更是形成了互聯網+農業+水利的精打細算模式,改進傳統漫灌模式,精確計算作物需水量與需肥量。技術人士解釋為,這是利用基于物聯網的灌溉控制系統,實時采集土壤信息、環境信息,遠程控制水源的供給,精確計量灌溉量。灌溉控制系統結合智能決策系統,進行合理灌溉。作物得到良好的水肥供應,產量得以提高。
目前,北京市蔬菜大棚就已經用上了這種滴灌的節水設施,村民在每個水管上加了一個單向閥,就實現了一邊施肥一邊澆水,用專業術語說叫“水肥耦合”。既省了人工,又減少了浪費,還節省了成本。村黨支部女書記陳亞英說:“沒有計量的時候,控制用水,村里兩個水泵同時開著,還有人澆不上水。在水務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實施了地灌工程,同時加裝了分戶IC卡水表,現在一個水泵就能滿足用水需求了。而且,自從采用IC卡計量,村民花錢買水,都知道省著用了,隨時用水隨時澆,自己控制,矛盾少多了。”
有專家分析,這將在確保高產的前提下,預計節水30%以上,節肥20%以上。
標簽:儀器儀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