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臨,又到秸稈焚燒高發季,燃燒后的顆粒物,正是霧霾成分之一。一種新研發成功并開始產業化的秸稈氣化供熱技術,成為破解“秸稈焚燒”的新思路。
上海每年秸稈產量約160萬噸,利用率約為89%,雖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但利用途徑仍以粉碎翻耕還田為主,占比六成多。大量的秸稈填埋還田,也有副作用——會使土壤“消化不良”。
上海艾耐基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秸稈氣化供熱技術,不僅可將秸稈徹底消滅,還能供熱。公司總經理劉新續說,秸稈生物質含有70%左右的揮發成分,加熱后經熱解氣化產生可燃氣體和固定碳,可作為鍋爐燃料使用。
崇明港西鎮的上海振西手帕廠最新嘗鮮。“早在2013年底,就打算更換燃煤鍋爐,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供熱設備。”廠長李惠良說。原來用燃煤鍋爐,每天成本在1200元左右;如果用柴油鍋爐,每天耗費在4800元左右;如果用天然氣鍋爐,非但要有天然氣管道,每天成本比柴油還高。而生物質熱解氣化鍋爐的日均成本為1200元左右,和燃煤鍋爐差不多,非但可以將秸稈熱解氣化,還能將木片等林業廢棄物氣化。不僅如此,熱解氣化后的殘渣就是草木灰,放入土壤中可使土壤變松,還可凈化水質。
更讓李惠良松了一口氣的是,秸稈氣化供熱鍋爐現場煙氣經過環保部門測定,煙塵或顆粒物為5.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40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21毫克/立方米,這些指標都遠低于上海市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燃生物質鍋爐的標準。這意味著,秸稈氣化供熱鍋爐可以完全取代原來排放不合格的燃煤鍋爐。
目前,這項新技術已逐步實現產業化。今年7月,在崇明縣港沿鎮富軍村開工建設的秸稈基地,正是基于艾耐基公司研發出的秸稈氣化供熱技術,預計每年可利用崇明秸稈及林業廢棄物3萬噸,產值1500萬元左右,解決就業人員50名,還可間接帶動收儲秸稈合作社的收入700萬元。目前,崇明已經有8臺生物質熱解氣化鍋爐在使用,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也在陸續開始使用。
除了經濟效益,使用秸稈氣化供熱鍋爐社會效益同樣不可小覷。據預測,僅崇明縣將有400多臺燃煤鍋爐要進行清潔能源替代,該項目建成后,崇明島每年預計可因此減排二氧化碳約4.5萬噸。
標簽:秸稈氣化供熱鍋爐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