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化學和杜邦公司的重組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在行業低迷、企業發展遭遇瓶頸的情況下,聯合起來找到出路的機會更大。
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不少行業處于低迷期。陶氏化學、杜邦公司兩家化工巨頭業績也表現平平,投資者已持續多年發出了專注于快速發展業務的呼聲,在此背景下,企業向實業回歸、向高價值領域傾斜成為必然選擇。陶氏化學與杜邦之所以選擇合并,與這兩家公司共同面對的業績下滑有關。今年上半年,陶氏化學包括農藥和種子在內的總銷售額同比下降10.3%;杜邦公司今年三季度業績顯示,季節性經營虧損為2.1億美元,與2014年同期相比多出了1.54億美元,其中,由于種子的銷量減少和對害蟲控制產品的需求減少,農業板塊的銷售額同比下降30%。
強者歷經百年而屹立不倒,最重要的訣竅就是,在歷史轉折關頭敢于并善于率先變革。陶氏化學和杜邦都是世界化工行業久經磨礪的強者,但經濟大環境不好,強者也難免有“落難”的時候。其實,以陶氏化學和杜邦的實力和家底,維持現狀、穩字當先地扛下去未必就熬不出頭。但兩大巨頭審時度勢,回應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的期待呼聲,將兩個龐然大物先合并再按細分業務整合分拆,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這無疑需要巨大的膽識和勇氣。
當前,企業聯合重組在全球化工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國內企業聯合重組已經列入國企改革的整體方案,“聯”已成央企兼并重組的主基調,“合”已是央企改革的大方向,“成熟一家,重組一家”的政策不會改變。今年以來,央企整合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企業聯合的步伐在明顯提速,企業之間合并同類項、整合優勢資源做強細分主業蔚然成風。
在跨國并購方面,近些年來我國企業的步伐也在加快。如中國化工集團相繼收購法國安迪蘇和意大利倍耐力,前者成功將安迪蘇的業務拓展至亞太市場,后者將高檔輪胎制造技術收入囊中,同時顯著提升了管理能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真正實現了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為我國化工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同時,與國際上群雄并立相比,我國化工企業普遍小、散、多,重復建設、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問題凸顯。要想實現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研發,單靠一家企業往往力不能及。強者尚需聯合結盟,弱者更需形成合力。我國大量的中小企業更應該走上聯合之路,達到形成核心競爭能力、掌握市場話語權、擴大市場占有額、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
至于這種聯合是通過企業直接合并來完成,還是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或戰略聯盟來實現,路徑完全可以豐富多彩。此外,掌握新技術或先進技術的公司重組傳統技術公司,利用傳統公司的資本和基礎設施優勢推廣新技術的應用,也應該在企業聯合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