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利潤下降4.6%,降幅比9月份擴大4.5個百分點。與前幾個月相比,投資收益、匯兌損失和石油特別收益金等對企業利潤波動的影響明顯減弱。那么,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原因何在?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應做出哪些應對措施?除工業企業利潤外,今日聚焦的關鍵詞還有采購制度、金融體系、養老保障、養老體系、供給改革等。
【工業企業利潤】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工業效益處處長何平:10月份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從銷售看,產品銷售進一步下降;從成本看,單位成本和費用有所上升;從行業看,石油開采、鋼鐵、煤炭等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明顯。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室主任原磊:制造業所創造的經濟復雜性是經濟活力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來源,對于中國工業而言,只要制造業能夠維持較高增速,不斷轉型升級和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就能夠繼續健康發展,繼續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基礎引擎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中國式的生產領域“通縮-債務效應”已經出現。一方面工業品通縮仍在持續,另一方面企業負債總額已超過GDP的170%。這一債務率水平已導致出現一個臨界狀態——前幾年借新還舊,現在已過渡到借新還息。在這種通縮和高債務的雙重擠壓下,實體經濟的運行出現了拐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董溫彥:工業生產領域價格收縮長期化,對企業生產、利潤和投資等均造成不利影響,持續下去的累積效應將會進一步影響企業預期和信心,對經濟運行將帶來內生收縮效應,企業利潤短期內難以形成筑底企穩態勢。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受實體經濟投資意愿不足影響,工業品需求持續疲弱。雖然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但受制于實體經濟投資意愿有限,投資需求并未出現明顯回升,工業品需求延續疲弱態勢。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受益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企業原材料成本應該會明顯下降,但財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可能依然居高不下,成為收入下降過程中進一步蠶食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分析師任澤平:10月工業企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增速再次下滑,原因是大宗商品再次大跌、 PPI維持大幅負增長、生產和銷售增長雙雙放緩,反映工業品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被動去庫存,價格跌跌不休。10月PPI-5.9%,一年期貸款利率4.3%,工業企業實際資金成本高達10.2%,企業負擔重,未來盈利仍不容樂觀。
華創證券宏觀策略研究主管牛播坤:1至10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速再創近5年來新低,整體工業仍在去庫存的過程中。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在穩增長政策之下仍低于預期,可見經濟轉型之痛。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張瑜:長期來看,通縮導致的實際利率攀升風險,外匯占款收縮引起的基礎貨幣缺口都需要貨幣寬松來對沖,降息降準都還有空間。但短期看,利率已經完全放開,降息的邊際作用在下降,而且利率已經降至低位,降息的邊際空間受限,未來降息的空間不如降準大。
【采購制度】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劉昆: 要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努力構建有利于結果導向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政策體系、執行機制、監管模式,進一步推動政府采購管理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的重大變革。
【金融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要盡早造就一個和間接融資體系并存的直接融資體系。還要更進一步,中國的金融體系格局應該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銀行體系為輔。這樣往遠處看,才能保證我們實現整個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一個沒有金融危機的成功。
【養老保障】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朱進元:目前我國第一支柱社會養老保障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但水平還比較低,而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領域(包括企業年金計劃和各種商業性保險),總的覆蓋率在整個養老資產中不到15%。主要的承擔者還是由國家財政負擔。
【養老體系】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要明確個人養老保險稅優政策的標的物,個人養老稅優政策不應該與某類產品綁定,也不應該與某些行業的機構綁定,更不應該與雇主綁定,個人養老體系應該是市場化的,可以在窗口零售的,與雇主分離的。
【供給改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供給側改革并不是簡單地關閉產能過剩、消耗能源和資源過多的企業,供給側發力通常是增加供給。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風險,供給側發力風險相伴是改革的難點。供給側改革需要統一規劃,統籌解決。
【經濟增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明年中國GDP增長呈現出"前低后高"走勢,當前經濟下滑趨勢在明年中或有所逆轉,至明年年底有所回升,后年可能依舊保持"增速在6.9%或者更高一點"的格局。
【電力投資】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配合市場建設,應該盡早推出金融產品以抵御市場風險。電力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一經進入很難退出,首先要在批發市場設計中遠期期貨產品,或者說用電合約。隨著電改的實行,傳統政府定價、需求鎖定的模式逐漸退出,企業需要各種金融產品對沖風險。
【MLF】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央行注入1000億MLF的意圖在于,一方面,是再次作為一個信號顯示機制,引導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面對股市下挫,在此情況下,開展MLF操作也顯示出央行一直對金融市場動蕩保持密切關注,正謹慎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
【利率走廊】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利率走廊將側重于將短期市場利率(如7天回購利率和3個月SHIBOR)作為中介目標,由央行對上限(人行借貸便利利率,如SLF)和下限(超額準備金利率,目前為0.72%)進行管理。7天逆回購利率有可能成為新的政策利率。
【大宗商品】
民生證券策略分析師李少君:在美聯儲12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隨著年末加息預期的兌現,美元指數很有可能出現一定的階段性回落,這將給前期跌幅明顯的大宗商品價格帶來反彈的機會。伴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國內有色金屬行業有望迎來一波弱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