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電報道,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和杜邦公司(DuPont Co.)正在對話討論合并事宜。兩家公司均為全球汽車配套零部件百強企業,預計本周達成協議,這將是化學界最大的兼并交易,新巨頭總市值有望達到1,300億美元,業內第二。
第二大化學巨頭有望誕生
12月8日,《華爾街日報》率先披露陶氏化學和杜邦有合并意向。隨后,知情人士向彭博社等媒體透露稱,陶氏化學和杜邦的合并談判目前進入后期階段,最早本周可能宣布達成一致。不過目前仍未最終敲定,不能確保交易必然達成,依然存在談判不成功的風險。
在化學界,這將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合并案例。這兩大最具傳奇色彩的美國品牌合并之后,新巨頭的規模將在該領域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巴斯夫(BASF SE),而超過了孟山都(Monsanto Co.)。
從汽車行業角度而言,杜邦和陶氏均為重要汽車供應商。根據最新全球汽車配套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單,杜邦排名第64,2014年汽車業務銷售額大約30億美元,旗下業務向汽車企業提供包括一系列聚合材料、復合材料、化工材料和生物基燃料;而陶氏排名第72,2014年汽車業務銷售額大約28億美元,為車企提供多種粘合劑、泡沫材料和潤滑劑等產品。
根據當天股市收盤情況,杜邦股價上漲12%,收于每股74.49美元;陶氏化學股價同樣上漲12%,收于每股56.97美元。根據日中股價計算市值,杜邦大約為584億美元,陶氏化學大約為590億美元,未來兩家公司合并之后,新巨頭市值將達到1,300億美元之巨。
接近案例的人士還透露,新公司可能將根據法律規定或其他因素劃分為兩到三大塊業務。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援引知情人士言論稱,陶氏化學和杜邦合并,每年可通過協同效應節約開支30億美元。
相關背景和影響
2015年對杜邦和陶氏化學而言并非平凡的一年。
10月份,時任杜邦CEO的Ellen Kullman下臺,距離該公司贏得一場由一家行動派投資人掀起的代理戰爭僅5個月時間。陶氏化學CEO Andrew Liveris則正在領導公司的復蘇大計,旨在從金融危機中瀕臨清償的陰影中徹底走出,并且也面臨一家行動派投資人——對沖基金ThirdPoint(對沖基金大佬DanLoeb旗下)的壓力。
實際上,杜邦和陶氏化學的合并,與農用化學品行業的變化密不可分。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無論是陶氏化學還是杜邦,都在評估旗下農用化學品業務的處理方案,兩家公司都供應轉基因種子。
在該領域,企業的兼并重組動作近來頻繁。孟山都曾投標收購先正達(Syngenta AG)公司,2015年8月宣告失敗。11月份孟山都CEO Hugh Grant發表言論稱,在農用化學品業內“每家企業都在彼此之間對話”,意指均有兼并重組意向。
如前所述,陶氏化學倘若和杜邦合并,有可能創立兩到三個業務板塊,按照Alembic Global Advisors公司分析師Hassan Ahmed的預測,其中一家新的子公司重點在于農產品的新企業,主要業務涵蓋作物種子和殺蟲劑,一家聚焦于專用化學品業務,另一家則制造塑料和其他產品。Ahmed認為此舉非常明智,將催生三家出色的新公司。
Argus Media亞洲副總裁Anu Agarwal認為,隨著原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走低,石油化學產品制造商的利潤得到推動,陶氏和杜邦攜手之后,可以通過向全球市場供應范圍更廣的一系列化學產品衍生出更多價值。
在相關法律流程方面,Ahmed表示通過最輕微的資產剝離可以解決任何反壟斷問題。最高層人員架構也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陶氏CEO Liveris將成為新巨頭的執行董事長,而杜邦CEO Ed Breen將維持CEO頭銜;這樣的安排可以讓Breen將力量集中在劃分新的業務板塊上面,一如其在泰科(Tyco International Ltd.)時所為。
回歸到交易規模,根據彭博社整理數據,從陶氏和杜邦的市值看,合并案例有望成為今年公布的規模最大五起交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