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空氣質量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各個省份為了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已經使用了各種治理辦法。其中,監測儀器儀表預防和測量大氣污染中有著奇效。
日前,《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近日,山東省政府法制辦根據收到的意見和建議對上述草案進行了逐條修改與完善。11月30日,山東省政府法制辦將修改后的《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見稿)》“曬”了出來,再次開征民意。
山東擬規定,對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未完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地區,省和設區的市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約談該地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并暫停審批該地區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而且,約談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此外,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或者重大社會影響的環境違法案件,或者大氣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省和設區的市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對所在地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掛牌督辦。而且,掛牌督辦情況也應當向社會公開。
成都投入1680萬,在四川大學科創中心建立大氣監測超級站,配置有近30臺國內外先進的大氣監測儀器,監測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等150項大氣參數進行適時監測。“每年產生數據數十萬條。”成都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譚欽文說,特別是在重污染的時候,對這些數據研判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不過,為了讓監測更精準、監測范圍更廣泛,還需要進一步升級觀測站。“新引進一些國內外先進設備,除了分析更小顆粒物數量的分布,還會安裝激光雷達組網,對全域成都垂直方向的污染物分布情況進行研究。”超級站負責人劉子健表示,目前只能看到一個點位上的垂直分布情況。據他介紹,新設備的監測范圍是平流層以下的大氣,除了判斷大氣污染物是什么,還能夠根據風速、風向等綜合分析,判斷污染物的運動軌跡,從而知道污染物從哪里來,在哪里流動,有多少成分會降落下來,“甚至是哪一條街道的污染最重都能觀測到,可以幫助相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