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甲醇)制烯烴(CTO/MTO,包括專產丙烯)屬于中國煤化工行業發展比較順利的門類,技術成熟,中高油價下成本競爭力優秀。2015年底中國將實現899萬噸/年CTO/MTO產能,相比2014年的570萬噸/年產能大幅增加57.7%,但仍然略低于亞化咨詢在2015年初預計的1000萬噸/年規模。出于對低油價下項目經濟性的擔憂,以及疲弱經濟環境中企業現金流緊張等因素,中國CTO/MTO項目投資者放緩了投產的步伐。
相比外購甲醇的MTO項目,一體化的煤制烯烴(CTO)實現了從低價原料到高價值產品的巨大增值。只要能實現高負荷穩定運行,CTO即使在低油價下也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2015上半年國際油價平均53美元/桶,神華包頭CTO項目開工率107%,經營收益5.61億元;中煤榆林CTO項目開工率115%,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5.29億元。
但2015下半年,在下游需求增長乏力、低油價效應進一步傳導和中國聚烯烴市場結構性供應過剩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聚乙烯/聚丙烯(PE/PP)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CTO/MTO的盈利能力迎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由于近年來中國丙烷脫氫(PDH)產能也在持續釋放,相比乙烯,CTO/MTO的丙烯和聚丙烯產品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從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自2015年開始,PP(尤其是拉絲級)和PE的價差明顯變大。
亞化咨詢計算2015年1-9月CTO/MTO、PDH和石腦油制烯烴的成本如下圖所示,其中CTO原料煤價格取典型項目所在地市場價格,MTO、PDH和石腦油裂解原料價格分別取2015年1-9月甲醇、丙烷和原油平均進口價格,CTO/MTO都采用烯烴裂解技術增產乙烯/丙烯。
從上圖可以看出,2015年外購甲醇制丙烯單體將嚴重虧損,制聚丙烯也幾乎無利可圖。丙烷脫氫以其成本優勢,仍可以維持一定利潤。PDH對MTO的沖擊不僅體現在成本競爭力,也體現在產能。至2015年11月中國已經投產8個項目共377萬噸/年PDH產能,其中包括70萬噸/年PP,其余丙烯自用于下游裝置或市場外售。
2015年底中國將實現的899萬噸/年CTO/MTO產能,其產品結構如下圖,可以看出約100萬噸/年的丙烯產能將單體作為目標產品市場公開銷售。2014年以前,由于丙烯單體商品量極少,中國的丙烯單體價格曾經一度高于PP價格,出現倒掛。但由于2015年來自于MTO和PDH的丙烯單體商品量的大幅增加,市場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滑。
CTO/MTO行業政策和審批方面,2015年3月,神華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批復。該項目是國家規劃的重大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由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負責建設,位于陜西榆林市榆神工業區清水煤化學工業園區北區,總投資1216億元,主要建設1300萬噸煤礦、7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和23套化工裝置,以煤炭為原料,構建了環氧乙烷、環氧丙烷、丙烯酸、丁辛醇四條產品鏈,年產十余種上百個牌號總計219萬噸的化工產品。
2015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根據《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方案》內煉油擴建、新建乙烯、新建對二甲苯項目由省級政府核準。為統一《方案》內項目審批方式,將《方案》內9大煤制烯烴項目委托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核準。
CTO/MTO技術方面,2015年9月,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河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三方共同開發了甲醇制丁烯聯產丙烯技術(CMTX),以甲醇為原料,采用循環流化床工藝,生產丁烯和丙烯。該技術創新性地開發了甲醇制丁烯聯產丙烯的流化床工藝、CMTX技術專用催化劑和催化劑“低溫”再生新工藝。經過數年攻關和小試、中試、條件試驗,于2015年7月開始萬噸級工業化試驗,并通過了72小時現場考核標定。
展望未來,作為中國煤化工行業最重要的門類,盡管面臨石腦油制烯烴和PDH的激烈競爭,CTO/MTO仍將在2016-2020年繼續取得發展,并進一步改變中國烯烴工業的原料結構。
目前中國分別處于運行、試車、建設、前期工作或計劃中階段的CTO/MTO項目總計約60個,亞化咨詢對每一個項目的業主實力、審批進度、建設現狀、下游規劃和資源配套等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其中已建成和建成投產可能性超過50%的項目合計有53個,將于2020年形成2860萬噸/年煤(甲醇)制烯烴產能。其中,聚乙烯產能800萬噸/年,聚丙烯產能1261萬噸/年,PE和PP占烯烴總產能的72.1%。2015中國煤(甲醇)制烯烴項目地圖如下。
對于新建CTO/MTO項目,由于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實現高負荷穩定運行,則如何選取市場前景良好的下游產品將成為項目成功的關鍵。低端牌號的PE/PP在中國供應過剩已經成為必然,生產中高端牌號的聚烯烴產品將對CTO/MTO工廠的管理水平和市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可以預見,在中國大規模工業示范裝置上得到驗證并趨于成熟的甲醇制烯烴技術,未來很大可能將成功走向海外,在北美、中東、東南亞等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區域,參與構建天然氣-甲醇-烯烴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