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15年原計劃約有80萬噸己內酰胺裝置投產,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中國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和山東方明化工各一套年產10萬噸/年的己內酰胺裝置投產以外,其余多套己內酰胺裝置投產時間推遲,多種因素導致的裝置投產推遲,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己內酰胺市場的供求矛盾。
受終端市場疲軟的影響,紡絲下游工廠勞動力價格上漲,部分工廠外移至東南亞勞動力水平較低的地區,己內酰胺產能面臨過剩危機。預計截至2015年底,國內己內酰胺產量約為208.7萬噸,而終端市場的實際需求約為175.17萬噸,因此己內酰胺市場價格難有實質性上漲。今年第三季度己內酰胺利潤遠低于2014年同期,甚至跌于成本線以下,多數企業虧損經營,新裝置延遲投產且在意料之中。
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建造一套年產能20萬噸的己內酰胺裝置大約需要30億人民幣,一般國內企業自有資金較少,多數從銀行貸款。若20萬噸的裝置全年開滿,大約1噸需繳利息1200元。在市場狀況不好的情形下,銀行利息成為一筆較大的開支。
當然,除了己內酰胺市場狀況,煤化工企業盈利,資金成本限制等因素外,還有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例如太原陽煤集團和山西蘭花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均因環保證書尚未取得,而推遲了新裝置開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