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公布了《甲醇燃料自動化生產調配規范》等13項能耗限額地方標準,并于本月開始正式實施。“至此,歷經5年時間的努力,山西省已制定發布包括煤化工、精細化工、焦化等在內的54項節能地方標準,涉及能耗限額、監測方法、能源管理、節能評價等多方面,初步形成了覆蓋山西省主要耗能行業的節能標準體系。”10月20日,山西省經信委節能處處長張占祥告訴記者。
“這些標準在山西省得到了認真貫徹,比如《合成氨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限額》為強制性地方標準,不僅嚴于國家標準,而且新增了產品生產過程中各工序能耗限額標準和單位產品電耗指標。”山西省化學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姚衛東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是強制性標準,企業必須嚴格執行。到目前為止,有70%以上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管理降耗、小改小革等措施達到了標準要求。
“超標企業如果不加快達標,只有死路一條。”姚衛東說:“實際上,我們調查發現,達到山西省地方標準能耗限額的企業,現在可以維持生產;而達不到能耗限額的企業有不少已經停產。因此,達到標準是目前條件下企業生存的底線、紅線。”
“對于老企業,要努力達到標準;而對于新建企業,這些標準同時還是準入門檻。”山西中信焦化有限公司生產科長毛興奮介紹,該公司年產10萬噸甲醇、3.5萬噸合成氨、750噸雜醇項目,符合《焦爐氣制甲醇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合成氨聯產甲醇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因而才能準入。
“54個標準,只要是涉及企業,就必須執行。”山西華鑫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衛都管說,他們公司既是焦爐煤氣制合成氨新建企業,同時也是焦化企業。他們現在不僅要執行《合成氨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限額》,還必須執行《焦炭產品能耗監測方法》。
山西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山西省地方標準建設以強制性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為主,涉及焦化、化工、冶金、建材、輕工、機械、食品等行業,其總能耗約占全省全社會用能的30%,占全省工業用能的38%。這些標準與國家發布的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成為山西省節能監管工作的重要技術規范。目前,山西省已建立了以標準引領節能、以標準促進節能、以標準倒逼節能的長效節能機制,使全省節能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有序、科學。依據這些標準,山西省開展了千家企業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先后對超能耗限額標準的90余家企業下發了責令整改通知,促使企業采取措施,加強管理,提高能效水平。
張占祥指出,今年年初,山西省印發了《關于印發山西省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對千家企業能耗限額進行考核。根據考核得分情況,將考核結果分4個等級:95分及以上為超額完成;80~95分(含80分)為完成;60~80分(含60分)為基本完成;60分以下為未完成。對考核等級為未完成等級的企業,要予以通報批評,并通過新聞媒體曝光,責令限期整改。對未完成等級的企業一律不得參加年度評獎、授予榮譽稱號,對其新建高耗能項目能評暫緩審批,在企業信用評級、信貸準入和退出管理以及貸款投放等方面,由銀行業監管機構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有關規定落實相應限制措施。
在強化強制性節能標準研制的同時,山西省還加強節能技術和管理標準的建設,《煤層氣》、《車用壓縮煤層氣》、《焦炭產品能耗監測方法》、《省級醇醚燃料標準》的發布填補了國內空白;“十二五”末,山西省千家企業將基本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并有效運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甲醇燃料自動化生產調配規范》在全國屬于首創。根據該規范,可精準、安全、高效地調配出任何比例的甲醇燃料,對山西乃至全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甲醇燃料自動化生產調配規范》標準起草單位、山西新能源汽車推廣中心主任石磊說。
“不僅要推動企業達標,我們還將在煤化工行業,積極推廣山西天澤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在節能降耗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在全省推進對標管理,使我省化工行業的能耗不斷下降。”姚衛東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