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市場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塑料看山東,山東塑料看淄博,淄博塑料看臨淄。”山東地區聚集了大量的聚烯烴相關企業,除了有投產早、規模大的本土生產企業齊魯石化之外,相關產業在其輻射帶動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以淄博臨淄齊魯國際塑化城為代表的專業化塑料市場,以及以清田塑工為代表的下 游生產企業,形成了“生產—貿易—消費”的全產業鏈布局,塑料市場的集聚優勢在山東得到充分體現。
在化工行業,聚烯烴曾有著“土豪金”之稱。2008年之前,煤化工料尚未出現,中石油、中石化主控國產料市場,加上當時網絡還未普及,市場價格并未完全公開透明,淡旺季較為明顯,上下游訂單穩定,價格上漲具備持續性,整個聚烯烴行業處在“風生水起”的高盈利狀態。
回憶過去生意好做的時期,臨淄齊魯國際塑化城一位貿易商感慨地說,那時的市場似乎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賺錢,生意紅紅火火,門前車水馬龍。
然而,時過境遷,聚烯烴行業風光無限的日子好像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整體的落寞。在此次調研中,期貨日報記者親身感受到行業的蕭條,無論生產企業,還是貿易商,或是終端經銷商,心態均較為悲觀,整個產業鏈可謂“寒冬”漸近。
僅從齊魯國際塑化城目前的經營狀態來看,就能讓人感受到行業“寒冬”的來臨。9月原本是聚烯烴貿易旺季,但齊魯國際塑化城一片沉寂,數百家商鋪門可羅 雀,乏人問津。塑化城內“此房出租”的招租啟示隨處可見,路兩旁整齊停靠著商戶的私家車,卻不見貨車的影子。調研團一行20多人的到來,反倒成了寂寥市場 中的一道風景線。
走進塑化城院內一幢7層大樓,調研團找了一圈,才發現5、6、7層分布著兩三家與塑料相關的貿易公司,工作人員清閑地坐在電腦前,有的看看股票盤面,有的玩起了游戲,生意之冷清可見一斑。
當地一位對塑化城比較熟悉的期貨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塑化城曾是臨淄聚烯烴市場紅火時的一個標志,但現在偌大的市場中,只留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商戶還在苦苦堅守,其他商戶多已改行,生意難做已經成為當地市場的常態。
而堅守似乎也并不容易。淄博耀輝塑料有限公司是臨淄地區一家塑料貿易企業,該公司總經理沙良凱告訴記者,十幾年來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直堅持對風 險的絕對控制,追求利潤最大化、風險敞口最小化,在區域內做大做好做精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外圍市場。但近兩年市場行情變化太快,讓久經市場磨煉的沙良凱也 犯了難。
“行情變化太劇烈,塑料企業日子較為難過。不過,實力不強的企業還未完全被淘汰出局, 加劇了各家企業的經營壓力,貿易商基本沒有利潤可言。”沙良凱坦言,與往年相比,今年公司的銷量減少了約20%,但是由于應對積極,庫存較少,加上對期貨 工具的熟練運用,公司總體經營情況還算穩定。不過,在他看來,現在的困難也許只是一個開始,行業的“寒冬”還會持續較長時間。
同樣,在捷工塑料總經理黃炳琦看來,當前的貿易商大有大的苦,小有小的難。“難得的一波行情往往超不過三天,由于宏觀面影響較大,甚至第二天就出現反向 變化。不僅如此,季節性行情也不如以前那么明顯,頂部顯而易見,底部卻是‘跌跌不休’。復雜多變的行情令貿易商不知所措。”黃炳琦說。
訂單減少 今年旺季市場有些冷清
從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今年市場的低迷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通常的“金九銀十”也難以再現。
聚烯烴行業下游市場,如農膜及塑編行業,以往也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規律。通常情況下,棚膜生產每年7月開始,8月進入旺季,中秋節前后達到頂峰,此后一直生產到春節;地膜生產則從11—12月開始,年后進入旺季。
以前“金九銀十”旺季行情都會如期而至,但是近幾年,生產企業明顯感到旺季行情越來越不明顯,且時間后移,訂單呈現零散化。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臨 淄地區農膜訂單延遲20天,青州地區延遲10—15天。“往年下游經銷商下訂單一般提前半個月到一個月,但現在往往只提前10天左右,訂單總量也較去年同 期減少10%—30%不等。”一家農膜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一家塑編企業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該企業7月訂單較往年推遲了10多天,且總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0%。在數家農膜廠,調研團也沒有看到往年那種車輛排隊裝卸貨的繁忙景象,整個廠區較為冷清。
“今年農膜旺季受下游采購習慣改變的影響,推遲了10—15天。”山東歐利塑料制品廠總經理劉鵬告訴記者,目前下游經銷商及農戶基本采用隨用隨拿模式,提前囤貨或提前購買情況較前幾年大幅減少。
同樣,在青州另一家農膜廠,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往年10月份農膜企業基本已經積累了1個月的訂單,工人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生產,但截至目前,該企 業僅保持七成左右的開工率。這也印證了當前生產企業利潤低下、經營困難的現實。受農膜新產能不斷投放及訂單下滑影響,生產企業普遍反映當前利潤較低。“目 前低端農膜生產利潤僅為200—300元/噸,利潤率不足5%。”該負責人說。
今年的聚烯烴市場為何會出現“旺季不旺”現象?會不會與所謂的“大小年”有關?在調研中,市場人士也證實農膜需求確實存有年份差異,且今年正屬于“小年”,不過這一因素的實際影響并不太明顯。
“雖然目前市面上的棚膜已經可以做到使用2—3年甚至更長時間,但由于第二年棚膜的透光性會有所下降,農民一般還是會選擇更換。而且農民收益越好,越傾向選購質量好、價格高的農膜。”中信期貨分析師林菁稱,“大小年”對于農膜市場的影響現在并不明顯。
據了解,目前下游生產企業反映的農膜市場的變化,與產能相對過剩、原料價格波動頻繁、資金緊張有較大關系。一方面,近幾年農膜及塑編企業產能連續擴張, 相較于原料貿易、終端消費而言,呈現一定程度的供應過剩。由于產能提升,訂單交付時間縮短,進而使得生產旺季持續時間相應縮短。另一方面,原料價格波動頻 繁導致訂單零散化。據林菁介紹,農膜及塑編企業對產品定價基本都采用“原料+加工費”模式,加工費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固定,產品價格的波動很大程度取決于原 料價格。“以農膜為例,對于經銷商而言,受原料價格下跌影響,‘定得早、虧得多’,造成訂單時間越來越靠近農膜使用時間,而且分期分批下單。”林菁說。
此外,在原料價格下跌的背景下,受訂單零散化、利潤不佳、資金壓力大的多重影響,生產企業不愿意且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備庫。截至調研當周,山東地區聚烯烴市場的旺季表現仍不盡如人意,旺季的“火候”明顯不足。
產能擴張 下游市場打起無序“價格戰”
農膜市場“旺季不旺”,整體產能過剩是造成農膜廠“日子不好過”的主因。在此次調研中,記者發現下游農膜市場“僧多粥少”的情況較為明顯。
山東歐利塑料制品廠位于山東省青州市高柳鎮,是一家專業生產各種高新技術農用薄膜的中小型塑料加工企業,擁有各類吹塑設備20余臺,年加工能力2萬余 噸。與該廠規模相當的企業在當地還有四五家。整個青州市的農膜廠都集中在高柳鎮,總產能約有20萬噸。當地沿街兩邊,大大小小的農膜廣告標牌隨處可見,路 兩旁分布著好幾家設備、規模、技術相差不大的農膜企業,農膜生產顯而易見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據了解,以前山東農膜產量的60%出自淄博臨淄地區,但近幾年周邊青州、臨沂等地也迅速崛起了很多膜料生產企業,生產也逐步開始分散。
劉鵬向記者表示,青州地區以前并不生產農膜,近三年來隨著當地農膜需求的增加,產能才集中發展起來。由于往年生產利潤較好,加之設備成本低廉等,當地很多人開辦了膜料生產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由于農膜廠家迅速擴張,農膜經銷商也受到了影響。在壽光,幾家代理大品牌農膜的經銷商均表示,其銷量已受到附近一些新建農膜廠的沖擊。
“現在周邊有不少小型農膜廠,有的還是自產自用,或者銷售給村里的農戶使用,這就把我們的生意給搶了。”壽光市紀臺鎮一位農膜經銷商感慨地說,近幾年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都不敢囤貨,空守著這么大的商鋪,還不如租出去掙錢多。
由于近幾年農膜產能過剩,新增農膜廠、經銷商較多,市場惡性競爭也尤為嚴重。“現在分到各家企業的訂單越來越少,市場價格戰不可避免,尤其是高端膜利潤 較高,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劉鵬說,受資金及經濟效益的限制,未來產能整體擴張速度將放緩,市場逐步向高端化產品轉型,市場洗牌、淘汰落后產能不可避 免。
在劉鵬看來,受中低檔膜利潤低影響,目前許多農膜生產廠家難以給工人發出工資,因此想轉向生產利潤高的高端膜,以規避低端膜的惡性競爭。“這樣一來,技術不更新或者更新慢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會被淘汰。”他說。
實際上,在今年經濟低迷、訂單總體減少的背景下,終端企業訂單分化已成為市場普遍現象。“塑料行業下游過于分散,小規模的農膜生產廠家較多,利用回料或 低端料生產的現象以往比較普遍,供過于求使得區域性的惡性競爭加劇,導致企業兩極分化嚴重。”華信萬達期貨分析師柳姍姍表示,技術水平低的生產企業會因訂 單減少,而逐步面臨淘汰;技術水平高的生產企業則因訂單集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
壽光紀臺鎮一 位農膜經銷商表示,農民今年沒有形成集中采購,部分原因是周邊塑料廠以及經銷商過多,可選擇性相對增加,不用著急進行提前買貨。此外,農民對于農膜的質量 也是有要求的,棚膜偏向選擇透光度高、拉伸性好的產品,對地膜的要求相對低一些,認可大品牌且銷量相對較好的產品。這也說明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質量和 品牌仍是最重要的。
角色轉變 貿易“蓄水池”功能弱化
春江水暖鴨先知。貿易商作為產業鏈中對價格最為敏感的一個環節,市場的任何變化,無疑都會牽動他們的神經。
“這幾年市場風險增加了很多,上游變化最快,下游變化最慢,夾在中間,我們很被動。”一位貿易商向記者表示,石化企業總是走在變化的最前面,令貿易商不得不及時調整策略。在他看來,最近幾年資本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帶動塑料價格變化劇烈,行情難以琢磨。
“漲快了或跌幅大了,客戶都不愿意拿貨,只有沒貨了,實在撐不住了才敢拿貨。”該貿易商表示,報價高了,客戶說你黑;報價低了,說你是騙子;報價正好,又說考慮考慮。貿易商在市場中始終處于被動,沒有多大的價格決定權,面臨的風險卻很大,減少庫存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近幾年國內聚烯烴進入去庫存周期,流通環節庫存逐步減少,并持續至今。”興業期貨分析師潘增恩告訴記者,整個產業鏈的聚烯烴庫存基本集中在上游,貿易商和下游工廠都保持低庫存運轉,這已成為市場新常態。
在此次調研中,記者也了解到,現階段大部分中小貿易商及下游工廠基本處于低庫存狀態,一般不超過常規庫存的60%。雖然市場對今年中秋節前后的需求增長有一定預期,但還是沒有人愿意提前備貨。究其原因,這與近幾年PP、PE價格持續走弱不無關系。
“行情走弱是近兩年來的主基調,尤其是今年春節以來,PE、PP相關產品價格始終處于弱勢格局,價格較高點下跌近30%。下游消費也始終無復蘇跡象,進 一步打壓了貿易商對于后市的信心,使其基本無備貨熱情。”建信期貨大宗商品部副總經理朱鳴元稱,貿易商及下游工廠備貨熱情下降,直接導致上游石化工廠庫存 增加。近期國內PE、PP庫存基本集中在石化工廠(國產料庫存)和港口(進口料庫存),且石化工廠庫存在總社會庫存中的占比持續提升。
今年下游企業不愿意備貨與價格低迷有一定關系,但實際中小貿易商及下游工廠的低庫存運行局面,并不是今年才出現的。在本次調研中,記者發現資金緊張是下游膜廠與中小貿易商不愿大量備貨的根本原因。
就山東地區而言,目前除大型農膜廠資金較為穩定之外,中小型農膜廠或多或少存在資金偏緊的現象,塑編行業更是普遍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
“產業鏈企業資金如此緊張,一方面是因為整體產能過剩,目前PE、PP下游的農膜、注塑、塑編等塑料制品均已出現供應過剩,行業利潤率下降,部分企業在 前期投資尚未收回的情況下便出現生產虧損,導致其資金面遭遇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行業惡性競爭加劇,部分企業通過讓下游賒賬拿貨的方式爭奪客戶資源,進一 步加劇了資金鏈的緊張,而這很可能隨時引發市場連鎖反應。”朱鳴元說。
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 實體企業資金壓力逐漸加大,目前產業鏈下游及中小貿易商已基本沒有備庫能力,此前貿易商的“蓄水池”作用進一步弱化,這逼迫貿易商轉變角色。傳統貿易商通 過低價備貨、高價出貨獲取價差收益的模式已經難以維系,當前市場要求貿易商在服務環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未來貿易商的“服務”職能是其盈利的關鍵。
“煤、油之爭” 原有市場格局遭沖擊
曾經,聚烯烴市場是石化企業生產什么貿易商就必須買什么的賣方市場,而現在,已經轉變成貿易商想買什么石化企業就生產什么的買方市場。說到底,這種情況與煤化工產品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有關系。
近幾年,聚烯烴產業發展迅速,新產能不斷投產,特別是煤化工投產速度加快,其在改變原有市場格局的同時,也在聚烯烴產能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2010年,聚烯烴市場還是神華集團一枝獨秀,然而,截至2014年年底,國內已有10套煤制烯烴和甲醇制烯烴裝置順利投產。其中,PE產能166萬 噸,PP產能376萬噸,煤制PE產能占比由2010年的2.8%提高至10.2%,煤制PP產能占比也由2010年的3.1%提高至17.7%。
據了解,盡管2015年煤制聚烯烴產能投放速度放緩,但仍有中煤蒙大(PE、PP各30萬噸)、陜西榆林(PE、PP各30萬噸)、青海鹽湖(PE17萬噸、PP16萬噸)等項目計劃投產。
為何煤化工項目這么“火”,今年煤制聚烯烴產能投放卻不及預期?對此,盛永投資化工研究員高建明解釋,這是隨著原油市場“性子”來的。
據高建明介紹,2005年之后,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煤制聚烯烴成本優勢顯現。在高油價時代,以100美元/桶為例,油制PE成本在9500—10500元/噸,而煤制PE成本僅8000元/噸左右,兩種不同路線的成本相差2000元/噸左右。
在利潤的刺激下,煤化工項目投產速度不斷加快。截至2014年,煤化工總產能達到552萬噸。但目前,煤化工成本優勢正在慢慢被低油價削弱。
今年8月,原油價格暴跌到40美元/桶以下。當油價在50美元/桶時,油制PE成本約為6200元/噸,煤制PE成本約為6330元/噸(動力煤價格按照416元/噸計算)。
由此可見,當油價降至50美元/桶時,煤制PE的成本優勢就已經蕩然無存了。此外,國家對煤化工項目的環保要求提高,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也是今年煤化工裝置不能如期投產的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認,未來這些裝置的投產,將進一步擠壓傳統油制聚烯烴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將打破中石化、中石油多年的壟斷地位。網上競價、B2B等模式也將對石化傳統銷售模式產生一定沖擊。
不僅如此,煤化工及PDH裝置投產也使得原有聚烯烴價格體系發生變化。“PE價格重心從去年的11000元/噸下滑至今年的9000元/噸,跌幅較大。 煤化工企業逐步掌握通用料市場的定價權,傳統油制聚烯烴企業則逐步往中高端專用料供應商方向發展。”美爾雅期貨分析師邵帥稱。
此次調研也驗證了這一觀點。LLDPE7042(煤化工料)的替代還在進行中,地膜基本可以直接使用煤化工料,中低端棚膜能夠混用部分煤化工料,而高端棚膜仍未使用煤化工料。
在騰輝塑膠的PE、PP貿易中,煤化工產品權重逐漸加大。“煤化工產品具有價格優勢,不僅能在國內市場競爭下去一批油制聚烯烴產品,而且出口后,也能在境外市場占據優勢。”對于煤化工產品質量,騰輝塑膠相關負責人表示很有信心,其市場的認可度也在逐漸加強。
PP的替代在山東地區基本上已經完成。期貨日報記者從山東聯合包裝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使用的PP拉絲料由石化料變成了煤化工料,這也體現了煤料對油料的沖擊。
市場對煤制聚烯烴的認可度逐漸提高,來自市場內部的壓力也在推動行業向高端產品升級,多個石化企業已在積極關注、開發新產品及專用料,這將拉低高端料,特別是進口高端料的利潤空間。目前,油料市場中,新料與回料價差已經縮小至1000元/噸,回料基本退出市場。
嘆“狼來了” 企業利用期貨“亡羊補牢”
一方面,煤化工裝置陸續投產,低成本通用料供應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原油價格遭“腰斬”。在供應出現盈余以及原料成本坍塌的沖擊下,PE和PP價格持續下跌。市場中“狼來了”、“企業日子難過”的聲音不絕于耳。
面對復雜的宏觀環境、疲軟的現貨需求、電商的迅猛沖擊,一些思想開闊的貿易商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從“亡羊補牢”到曲突徙薪,積極尋求有效的路徑,順利 搭上了期貨這趟順風車。在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上,部分貿易商將期貨工具作為調節庫存的手段,甚至加強基本面研發,通過期現套利獲得穩定利潤。
“無論是壓縮支出、降低成本,還是加大研發力度以增加產品附加值,都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將期貨市場作為采購和銷售的渠道,則可以有效降低原料采購成本、鎖定銷售價格,從而維持穩定的利潤。”國投期貨分析師吳俊鵬稱。
在調研過程中,期貨日報記者發現,淄博地區的貿易商在運用期貨市場上比較有心得。部分貿易商介入期貨的時間較早,從投機到套利再到套保都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下游企業進入期貨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晚,但也有在訂單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對沖的案例。
在期貨試水中,沙良凱算得上淄博地區“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如今,其在期貨市場中已是如魚得水。
“在期貨較現貨大幅升水的年份,我們參與期貨進行賣出保值,不僅提前鎖定利潤,還批量完成了石化銷售任務。”沙良凱說。
據沙良凱介紹,除了嘗試風險把控和期現貨對沖外,他們還在考慮倉儲物流和資金流的轉型升級。
“期貨對現貨起了引領作用,對現貨采購的指導意義很大。”沙良凱感慨,淡季對庫存進行一定比例的套保,可以防范價格變動風險。此外,物流和資金流的升級 可以使倉庫、銀行和客戶之間展開合作,貨物質押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能幫助貿易商以抵押物的形式銷售部分貨物,起到互利共贏的效果。
但對于今年的期貨市場,和多數市場人士一樣,沙良凱也感到迷茫。他認為,由于炒作資金的介入,市場波動劇烈,金融屬性增加,他更多是以觀望的心態看待。 “尤其是參與期貨的現貨企業越來越多,期現基差交易機會越來越少,信息透明度太高,沒有了傳統意義的保值機會,操作困難加大。”沙良凱坦言。
與貿易商相似的是,隨著利潤的下滑,下游部分農膜企業也會根據訂單情況,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原料的買入套保。盡管利潤不如以往,但通過期貨市場,企業能夠維持穩定利潤,渡過眼前的難關。
由于市場形勢倒逼,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實地調研情況也顯示,雖然當前經濟周期無法逆轉,但利用好期貨工具, 可以讓企業的利潤率相對于同行更具有優勢。在吳俊鵬看來,利用期貨市場,與其說是企業“亡羊補牢”的手段,不如說是生存發展的戰略選擇。
時不我待 產業鏈轉型迫在眉睫
有業內人士調侃,聚烯烴產業鏈上的經理老板們,表面風光,其實日子很苦:吃著十塊錢的炒飯,催著幾十萬的匯款;坐著一塊錢的公交,談著幾百萬的合同;拿 著幾千塊錢的工資,盯著成千萬上億的單子。塑料企業,就是如此任性:生意高端大氣上檔次,利潤低調奢華接地氣。微利、無利、甚至負利潤時代到來,產業鏈轉 型已迫在眉睫。
當前,聚烯烴全產業鏈上的企業已經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他們都在積極尋找最佳的轉型方式。
面對來自煤化工的沖擊,石化企業放棄低端料,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重點生產專用料,仿制進口高端料。
據了解,齊魯石化已經可以按照客戶需求定制原料,一個牌號只需300噸/月,就可以向齊魯石化申請定制。這種方式已經在部分客戶中推行,既保證了客戶的穩定,又提升了利潤。也有部分石化企業正在考慮放棄C4,轉用C6或者C8來生產PE,以提升PE通用料的品質。
農膜企業也在提升產品品質上下功夫,加強高端產品的研發,將產品逐漸向中高端過渡。“現在,農膜產品都能滿足國標的要求,區別農膜質量的重要因素落在透光性和柔軟度上。對配方的研究投入、特種原料的使用等影響著農膜企業的競爭力。”邵帥稱。
貿易商在加強學習和利用期貨工具的同時,也在增強自身優勢,增加對客戶的黏性。山東地區一部分貿易企業正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有的 貿易企業實行從采購、銷售到倉儲、物流的一體化經營;有的大型貿易企業根據下游客戶需求,與石化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和生產專用料;有的企業以現貨貿易為依 托,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道恩集團是華北塑料貿易的龍頭企業,其雖以化工原料貿易起家,但在做 大做強現貨貿易的同時,一直積極主動地參與期貨業務。公司負責人李邦民表示,固有的貿易模式正面臨沖擊,他們要做的是正確認識并合理利用期貨工具,逐步深 入產業鏈上中下游,與產業內各環節深度溝通合作,完成傳統貿易向貿易金融化的轉型。目前,道恩集團已經發展出涵蓋高分子材料、鈦白粉、建筑建材貿易以及物 流、旅游餐飲的綜合業務。
談及轉型之路,業內人士坦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本輪轉型中,石化企業如果能打破國外高端料的壟斷,那么就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利潤。”邵帥說。
研發實力是農膜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大企業有天然優勢。行業發展可能變成大企業占據中高端市場,保持較高的利潤,而中小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以量制勝,服務區域市場的模式。
“貿易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的綜合體,傳統貿易更多地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但當前,信息公司和互聯網增加了信息的對稱性,期貨工具的出現也拓展了觀 察市場的角度,這對貿易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帥認為,大型貿易企業利用自身規模優勢,能夠較好運用期貨工具,中小型貿易企業則普遍面臨期貨人才匱乏 的困境。沒有核心技術實力,單純賭行情的貿易企業,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將被市場邊緣化。
在市場人士看來,產業鏈各環節成功轉型,關鍵在于找準自身優勢,做精做深,以“我”為主,合縱連橫,擴大半徑。
靜觀其變 后市仍要看原油“臉色”
一路走來,期貨日報記者最大的感受是,雖然今秋旺季姍姍來遲,商家在對待旺季行情的觀點上有所差異,但農膜的剛性需求令市場各方仍心懷期待,并靜觀其變。
當前較為樂觀的商家覺得旺季還會到來,只是時間上推遲了,相應地,旺季結束的時間也會推遲,需求上會有一次集中爆發。悲觀者則認為市場淡旺季的區別已經不如往年明顯,采購放量的可能性較小。
不過,所有商家在當前行情下的操作方法非常一致,即低庫存、按需采購。即使傳統農膜旺季來臨,也沒有商家敢囤積貨品,10天左右的備庫量成為常態。
以壽光一家貿易企業為例,往年庫存一旦少于3000噸,他們就會停止賣貨,而今年,某些牌號甚至允許賣到零庫存。
在業內人士看來,主導四季度聚烯烴價格走勢的因素不僅有旺季效應、煤化工新裝置投放情況,最為關鍵的是原油價格走勢。
作為這兩年飛速崛起的市場新競爭者,煤化工產品打破了聚烯烴原有的市場定價體系。隨著煤化工生產技術的成熟,市場對于煤化工產品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
“目前,依然屬于煤化工新裝置投產高峰期,四季度至少有兩套裝置計劃上馬,這對于疲弱的市場來說沖擊力非常大,因此市場緊盯著煤化工新增產能的一舉一動。”岡地期貨分析師龍瀟稱。
而自去年年底跳水以來,原油價格從100美元/桶上方一度跌至40美元/桶以內,波動幅度僅次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這也是今年聚烯烴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對于去年,今年原油價格總體跌幅有所收窄,但重心下移的趨勢未變。8月底原油價格連續三日大幅反彈出乎市場意料,市場對四季度油價運行方向的分歧加劇。”龍瀟認為,就整個原油市場基本面來說,遠好于3月。
而近幾個月來,美國原油產量一直處于下滑態勢,雖未加速,但預期正在兌現。同時,煉廠需求好于預期。除此之外,從全球市場來看,原油價格恐慌性下跌已告一段落,市場出現企穩跡象。
“基于此,原油價格在四季度或存在反彈機會,預計高度在55—60美元/桶。”龍瀟表示,油價企穩反彈的預期、棚膜旺季在10月達到高峰的預期以及市場心態企穩的預期將令聚烯烴市場在四季度出現先揚后抑走勢。
但他同時也認為,四季度聚烯烴總體反彈幅度不會太大,會有一個天花板效應。價格合適的話,企業會加速煤化工新裝置的開車,也會出現回料反替代,進而擠壓市場需求。此外,長周期來看,供大于求的格局很難逆轉,價格重心逐步下移無法避免。
在業內人士看來,四季度最好的投資時點在10月,聚烯烴價格反彈之后會有沽空機會,而目前逢低做多相對來說有不確定性,投資者應謹慎選擇。“PE和PP 之間跨品種價差操作短期內機會不大,而長期來看,隨著煤化工對PE市場沖擊的加劇,二者價格會有明顯的收窄。”龍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