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人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讀懂地球,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未雨綢繆。23日,我國新一代氣候預測裝置——“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在北京面世,這是我國研制成功的首個地球模擬系統原型機。
“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包含高性能計算機硬件、地球數值模擬應用軟件、并行軟件支撐框架、可視化系統等多個部分,可滿足對地球系統的仿真研究。我國地球科學家可借助該系統,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發、短期氣候預測、灰霾治理等方面得出一些對科學和社會有益的成果。
原型系統取用“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建設規模的十分之一,將從硬件配置架構和科學軟件檢驗兩方面證實和完善“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建設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這套原型系統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共同研制。專家表示,這套基于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
作為“地球數值模擬裝置”的軟件,同日發布的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是一大亮點,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地球系統模式。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張明華介紹說,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包含完整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分量,集成了大氣、海洋、海冰、陸面水文、大氣化學和氣溶膠、動力學植被、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等子系統模式和分量模塊,并通過一個通量耦合器實現各模塊之間的完整耦合,可以更加逼真地實現對大氣、洋流、陸面過程、生態等的仿真研 究。
氣候變化公約、碳排放談判,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多邊外交談判議題之一。當前,美、日等發達國家已建有軟硬件結合的面向地球系統的專門模擬裝置,并基于模擬裝置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提出各國的減排任務,引領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的外交談判。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計算數據作為談判依據,以提升我國在氣候與環境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大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說。
據曙光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介紹,我國“地球數值模擬裝置”的建設從國家層面在“十二五”期間已開始規劃。2013年3月,國務院 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提出在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領域需要建設“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
專家表示,“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的落成和成功運行,將有力推動“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的建設。
標簽:地球數值模擬裝置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