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偷偷來到湖北省宜城市雷河辛常村,非法傾倒數百噸化工廢料。村民生活因此發生巨變:井水變味、田地減產、雞鴨死亡、植物枯死……近日,該村村 民向媒體求助,希望相關部門能處理此事。據了解,該村以前環境優美,現在村民飽受化工廢料等垃圾之害,很多人都搬離村莊(9月21日《楚天快報》)。
有毒性、腐蝕性、傳染性強的化工廢料,按環保法規定應做無害化處理。某些化工企業卻將把化工廢料偷偷倒到其他地方,雖說不污染當地環境了,但是 化工企業不想辦法治理污染,對有毒廢料進行無害化處理,讓排污達標,而是通過跨地域非法傾倒化工廢料的方式轉嫁污染,危害外地,企業如此排污比直接在當地 排污更隱蔽,更可怕。試想:如果甲地到乙地傾倒,乙地到丙地傾倒;最后可能形成一個怪圈: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宣稱自己污染物排放達標,沒有污染 環境,而人民群眾又在深受環境污染的困擾。如是環境保護局面豈不滑稽?
據我所知,不僅湖北宜城農村被人非法傾倒化工廢料,其他地區也有這種情況。安徽省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此前曾宣判過一件案子——寧波人丁行夫伙同 他人多次從江蘇省某化工廠和安徽省某化工廠拉回化工廢料,分別傾倒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外窯村焦山、魏山和小花園等地并掩埋。被告人丁行夫犯重大環境污染 事故罪被判刑3年6個月。
安徽依法追究了跨地域傾倒化工廢料者的刑事責任。同樣,湖北宜城當地環保部門、公安部門也應對此啟動調查程序,揪出非法傾倒化工廢料的不法分子,依法處罰并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進一步說,要管好跨地域傾倒化工廢料的問題,不僅要嚴格監管,依法查處不法分子,更需要兩地政府與環保部門積極協商解決問題,管好本土環境污 染,提高企業違法違規成本,對蓄意異地排污、倒垃圾的的企業啟動問責處罰程序與司法程序。讓企業基于違法成本考慮,不敢轉嫁污染,以鄰為壑。
更為重要的是,跨地域排污除了企業無良以外,地方政府與環保部門難辭其咎。《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如果當地政府與環保部門積極作為,督促污染企業整改問題,排放達標,嚴格履行社會責任,不干以鄰為壑的缺德事,跨地域偷偷傾倒化工廢料的案例也會逐漸減少。
問題是,好多地方政府及環保部門并不愿意履行環保責任。去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曾披露,北方某市多次上榜“全國大氣污染最重城市”,市領導下 令嚴查。環保局長很“委屈”地說:咱們的監測探頭都設在森林公園里了,怎么污染還這么大呢?人民群眾深受污染之害,而監測數據自說自話。這樣的環保現狀豈 不可悲?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談到霧霾天氣時曾表示,如果在吃飯喝水呼吸都成問題的情況下,GDP世界第一又有何意義?誠如斯言,發展顯然不能以破壞 環境為代價。環境污染教訓太多太多。痛定思痛,地方政府顯然不能躺在靠充滿環境代價的GDP政績沙發上沾沾自喜。但是,為何那么多環保教訓警醒不了地方政 府?為何某些官員對環境污染麻木不仁?污染政績就是答案。我擔心,相對于意義被夸大的GDP指標來說,老百姓的姓健康再重要,也沒有GDP重要。污染問題 再嚴重,也沒有GDP上不去嚴重。
要讓環保問題受到重視,就要自上而下改革政績評價體系,嚴格落實環境污染問責制度,扣除官員的污染政績。鏟除拿環境換GDP的現實土壤,遏制住 官員制造污染政績的沖動。如果畸形政績觀不改變,好多地方仍然走不出環保困境,以鄰為壑,跨地域偷偷傾倒廢料的鬧劇還會繼續重演。
標簽:偷倒化工廢料 轉嫁污染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