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15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油氣化工行業“走出去”論壇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油氣化工行業“走出去”大有可為。
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管理合伙人石德瑞表示,油價下跌促進了石油化工行業的戰略并購。化工并購活動已逐漸從2012年的低谷中復蘇,交易 量和交易額開始大幅回升,預計未來12個月全球并購活動將增加。特別是中國,已經從一個小型并購市場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并購市場,亞洲和中國將在 石化并購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中國石化產業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條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石化工業持續快速發 展,已經成為基礎較為完善、門類比較齊全、技術管理水平較為先進、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具備了推進全球化經營的基礎和條件。2014年,中石油、中 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公司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達到了13363萬噸,新簽合同額為197.8億美元。截至2015年年中,中資企業已建設運營海外投資煉廠項目 11個,總計能力為7660萬噸/年,權益能力5317萬噸/年;在海外10個國家有30多個鉀肥項目在不同工程階段中運作,計劃產能超過1000萬噸 /年,已建成投產的產能接近100萬噸/年。
據了解,三大石油公司等央企已初步構建了全球化的資源、原料、生產、營銷、服務和物流倉儲乃至研發網絡,境外資產和銷售額在商務部統計的中國非 金融類跨國企業百強中均位居前列。與此同時,萬華化學、浙江榮盛、浙江恒逸等一批地方和民營企業正在成為中國石化業海外投資并購的重要力量。中國石化行業 “走出去”的布局已經展開。
“目前,歐美很多國家負債率很高,造成歐洲產業發展出現瓶頸,這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并購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安宏資本戰略合伙人、俞大海咨詢和投資公司董事長俞大海指出。
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沈金榮表示,中國輪胎優勢企業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投資能力,現金流充沛,具有極強的全球競爭力。沈金榮介紹 說,優勢企業具備了較高的研發能力;管理水平、生產組織能力已經大幅提高,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已非常接近全球同步水平;人才培養和儲備充分,能夠適應跨國 生產和經營對人才的需求;相關配套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一套先進的品質管控和成本管控體系,且能夠復制到海外工廠;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海外投資已成為較 好的選擇。
有專家表示,這幾年輪胎企業“走出去”不乏成功案例,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譬如,中國輪胎企業競爭力強是基于其配套產業鏈競爭力強。相關企業 “走出去”以后產業鏈一下子帶不出去,大量產業鏈中的配套件以及原材料需要從中國進口。而中國出口商品執行的是差別退稅政策,導致在國外購買配套產品成本 比國內還高,這一點幾乎抹殺了“走出去”獲得的其他優勢,建議政府盡快調整出口退稅政策。
遼寧奧克集團董事長朱建民表示,遼寧奧克是一家“準走出去”企業,目的是為了獲得乙烯原料。他認為,為避免很多企業“走出去”遭遇的文化融合等問題,海外合資建廠或者直接并購的方式優于海外獨資建廠。
趙俊貴強調,實施“走出去”發展道路是中國石化產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中國政府已明確將能源、化工列為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行業,石化聯合會將 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加強油氣供應能力建設,推進“一帶一路”石化全產業鏈合作,深化工程、技 術和裝備合作,培育中國石化產業對外貿易新優勢。
標簽:石化業 走出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