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氣候變暖、CO2濃度升高和降水格局改變等)顯著影響了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的結構和組成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導致森林群落結構變化的植物生理生態響應機制卻不甚清楚。因此,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結構的動態變化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植物的功能性狀(functional traits)表征植物對環境因子的適應策略,從功能性狀角度來探討植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影響物種豐富度變化的驅動因子,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全球變化下森林群落組成的變化趨勢及機理。
前期研究發現,自1978年以來,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趨向于“小個體”林木增加,“大個體”林木減少(Zhou GY et al.,2013,Global Change Biology 19, 1197-1210)。基于此,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植物水分生理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李榮華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與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合作,選擇季風常綠闊葉林的48個優勢種(占樣地個體總數的92%),測定了一系列表征植物資源獲取策略(光合速率、水分傳導率、葉片氮磷含量等)和抗旱性(枝條抗空穴化能力、枝條安全系數、膨壓喪失點等)的功能性狀,結合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32年(1978-2010)來八次群落調查記錄的物種個體數、植物胸徑以及環境因子變化等數據,發現植物快速生長以及抗旱策略相關的功能性狀與其豐富度(abundance)的變化顯著相關,從機理上進一步解釋了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植物群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對區域氣候變化(溫度升高、森林土壤變干等)的一種適應。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生態學國際雜志Ecology Letters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