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企業跨界涉足環保,新常態下,環保產業既有壓力也有機會。外來公司在進入時容易面臨技術、法律、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風險,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進入環保,行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進度可期,或將為大眾呈現出更加多元、繁榮的景象。
行外企業進軍環保領域 新常態下產業壓力與機遇并存
近期,以中鐵、中石化等央企為代表,多家企業跨界進入環保領域。幾年的發展,使得環保產業從讓人“猶疑試探”、“遠遠觀望”變得炙手可熱。新常態下,多家企業跨界涉足環保,有新興產業可見的利益值得垂涎,也有行業或明或暗的風險需要考量。
行外企業高密度“殺入”環保領域
2015年8月,中國中鐵四局集團南京分公司非鐵路營銷斬獲南京市江寧南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公司首次進入國內污水處理市場。
2015年8月,中石化節能環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節能環保公司)日前在湖北武漢正式揭牌成立,自此,中石化旗下擁有了首家節能環保方面的子公司。
2015年8月11日,徐工機械公告稱,公司擬出資10000萬元人民幣設立徐州徐工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進軍環保行業。
2015年6月12日,北京國電富通公司中標神華國華永州電廠2×1000MW發電機組濕式靜電除塵器項目。自此,國電富通公司進入火電廠濕式靜電除塵器服務行列。
2015年4月20日,華鼎股份公告稱,公司擬投資主要從事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業務的北京環球中科水務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3月30日,上風高科公告稱,將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環保監測領域的綜合性服務龍頭企業——宇星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權。涉足各類氣體、水質、水文環境監測。
2015年3月16日,主營園林配套產品的普邦園林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以4.42億的價格購買深藍環保100%的股權,進入環保行業。
2015年2月,人民控股集團與確時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約,雙方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是人民電器集團進軍環保事業對外發布的一個積極信號。
早前,以工程施工等傳統業務的葛洲壩進行了包括成立綠園科技、并購凱丹水務等在內的多筆環保業務投資,涉及水務環保、污土污泥治理、分布式能源等領域;以城市景觀系統運營為傳統業務的東方園林與清華大學共同組建的“清華東方生態國際戰略規劃研究中心”,揭開進軍生態領域,此后接連布局水生態治理、固廢、土壤修復等諸多領域。湘鄂情、鼎立股份、康盛偉業等上市企業進軍環保產業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跨界企業“憑什么”進入環保
并購是主要方式
通過并購實現跨界進入是大資本集團最簡潔的途徑。對于企業來說是發展戰略的構建和實現方式,對于投資者而言是獲得回報的理想渠道,對于研究者則是把握行業發展節奏和狀況的窗口,對于公眾更是獲得更好更全面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中國環境報曾統計,2014年全年我國環保相關并購案例數量在100個左右,涉及交易金額共約250億元,上市公司和股權投資機構聯合成立并購基金成為風潮。
在政策方面,證監會在新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中取消了對普通并購重組的審批程序、發行股份并購方式的最低發行股數和金額的門檻要求,企業并購的時間成本有所降低、并購方式的選擇空間將更大。
投中研究院認為,由于受到政策利好影響,環保公司盈利將持續增長,從而引導市場資本持續流入,預計未來幾年,環保行業并購潮將持續火熱。而未來環保行業領導企業的發展目標很可能是從單一向全產業鏈發展,成為綜合性巨頭企業。
有進入行業的優勢或契機
部分進入環保領域的企業,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它們的前身或與環保密切相關,或有其進入行業的良好契機,或擁有較強的投融資能力使其能在項目間周轉。
中信集團成立的中信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依托自身投融資及資本營運能力,在投資、建設、運營各種水處理項目方面出手便捷。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哈爾濱電氣等企業,由于自身業務涉及煙氣排放,因而在煙氣處理領域早有涉足。東方園林是城市景觀系統運營商,在景觀設計、生態建設方面頗有建樹,對于與生態關系密切的環保領域,分一杯羹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綠色的環保產業亦有諸多風險
“中國做環保的企業太多了,一萬多家環保企業,不是剛剛涉足,就是只顧眼前沒有規劃。”中興環保董事長魏興民在不同場合曾多次抱怨中國環境產業市場。可見,在機遇遍地的同時,環保行業因其特殊性也存在一定風險。外來公司在進入時容易面臨技術、法律、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風險。
技術是跨界企業進入環保的高門檻。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對中國大多數公司來說,由于資金和人才的欠缺,研究工作難以深入進行,因而都存在著技術研究等方面的風險。
環保產業的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由于我國環保產業市場還處于一個上升和發展的階段,相應的法律法規存在著滯后性,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出臺政策不成熟等風險,對規范市場操作有著不良影響。
半成熟市場要求企業尋找適宜切入點。早先進入環保領域的企業已經在市場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額,后期企業要搶占市場份額和制高點,勢必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給這類企業帶來了相應的風險。在產品的市場定位上,外來企業也可能由于對市場切入點缺乏前瞻性考慮,導致難以在投資定位上把握方向。
行業特性可能導致資金周轉期較長。由于新的產品在投入市場時短期內難以被消費者接受,因而新進入環保的企業易出現準入期加長、資金流轉不靈等情況,難以維持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環保產業還需要創新營銷策略。新進入環保行業的企業,一般難以在既有的營銷模式下進行環境產品的營銷,不得不培養新的營銷人員和開辟新的營銷渠道,從而增大企業在營銷方面的投入。
新常態下的環保產業,既有壓力也有機會。由于環保產業推進政策的加速出臺及大資本的不斷涌入,可以說,環保行業政策利好不斷。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進入環保,行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進度可期,或將為大眾呈現出更加多元、繁榮的景象。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