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化工“十三五”規劃的腳步越來越近,一度處于眾議塵囂之中的煤化工項目將獲得相關政策引導。記者近日采訪普氏能源資訊石化行業資深專家獲悉,盡管有些煤化工項目會被推遲或取消,但從整個大背景來看,中國繼續在煤化工上投資的大趨勢不會變化。
據普氏能源觀測,近期中國會有35-40%的項目投入集中在像煤制烯烴等煤化工項目上。不過這些項目中,有40%或多或少會被取消或延遲,但長期對煤化工投資不會減少。
普氏能源資訊石化分析資深主管Hetain Mistry認為,中國發展煤化工具有充分的理由。首先是因為中國煤炭儲量充足,也希望實現化工產品的自給自足,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國內煤炭資源解決供應問題。其次,從能源使用結構調整的角度考慮,中國主要的能源消耗渠道——交通行業是以用油為主,所以中國未來會在石化行業以煤代油,同時把石化解放出的油資源投入到交通行業使用。此外,煤化工下游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處于需求增長階段,依靠外部進口。
盡管預期看好,但正如前所述,煤炭項目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一個煤化工項目前期動輒數百億投入、運營后故障頻出、環境消耗巨大等問題阻礙著產業發展,遭受不少業內質疑。具體來看,煤化工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嚴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水資源消耗也很大,而目前國內的環保技術難以保障環評達標。另一方面是運輸成本問題,大多數煤化工廠都位于中國內陸,但對產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這中間的運輸環節成本也是發展煤化工需要算的一筆經濟賬。
跳出成本控制和環境污染的因素考量,煤化工項目還擔負著更大層面的責任。Hetain同時指出,中國政府還要考慮煤化工項目的社會效益,通過利用大型項目解決來就業問題。因此煤化工廠能否持續盈利僅是考慮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看能否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同時解決社會問題。(作者:秦風 金嘉捷)
標簽:海外機構 中國 煤化工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