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7層厚的鉛玻璃窺視窗,工作人員隔著1.1米厚的墻體,通過巨大的機械臂遙控密閉熱室內的機械手,將真實的動力堆乏燃料元件剪成2—5公分長的小段,使被裹在密閉包殼里的燃料露出“真容”。
9月1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簡稱原子能院)核燃料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放化大樓)開展首次熱試驗。該院放射化學研究所所長鄭衛芳說,熱試驗是后處理技術研發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環節,意味著我國首座動力堆燃料后處理研發設施正式啟用。
原子能院副院長葉國安告訴記者,核燃料后處理技術是國際核不擴散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是實現燃料閉式循環的關鍵環節。放化大樓是我國重要的核燃料后處理研究平臺,它的投用表明我國在自主研發、掌握后處理核心技術方面邁出重要的一步,先進后處理工藝技術研發成果進入實際應用前的關鍵驗證階段。
本次熱試驗是我國首次實驗室規模、全流程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熱試驗,將檢驗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無鹽二循環流程。相比傳統的普雷克斯(Purex)流程,此流程可簡化工藝流程,減少廢物量,提高鈾钚分離系數。
相關資料顯示,按照我國目前核電發展規模和速度測算,到2020年我國將累計產生乏燃料7500噸—1萬噸,2030年將達到2萬噸—2.5萬噸。
鄭衛芳說,先進的后處理技術,不僅可以從乏燃料中回收可利用的鈾、钚等供快堆使用,更重要的是,它還可將所有高毒性和長期放射毒性的物質分離出來,以供安全處置或嬗變處理。(作者:陳瑜 )
標簽:動力堆燃料后處理研發設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