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廣州。在英國石油巨頭BP集團舉辦的一次能源論壇上,正在臺上演講的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趙黛青突然話題一轉:“現在我們談一下能源互聯網。”
話音剛落,臺下的參會者頓時安靜了下來。安信證券預計,能源互聯網的市場至少在5萬億元以上。
在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推進互聯網+行動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曾鳴表示,對目前能源行業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是顛覆性的。
他表示,能源互聯網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互聯網+”概念的具體延伸,也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能源領域工作的重點。他認為,在互聯網概念引導下,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無疑要產生深刻的變革。現在,這一變革的序幕悄然拉開。
構建能源互聯網不落后歐美
能源互聯網被認為是能源和互聯網的結合。美國經濟學家里夫金所寫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則被認為是關于能源互聯網的最“正宗”的構想。該書自2012年6月在中國出版后就在業內廣為流傳。
里夫金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將全球的電力網變為能源共享網絡,使億萬人能夠在家中、辦公室、工廠生產可再生能源并與他人分享。
但里夫金的構想在技術上仍存在缺陷。西南電力設計院原副總工程師吳安平最近撰文提出質疑:“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界限、工作原理類似于互聯網的能源共享網絡,也沒有不受約束可以在任何范圍內自由傳輸的能源(電力)。但如果僅在一個局部區域,采用先進的信息和自動控制技術進行智能化協同調度管理,實現里夫金的構想則是可能的。”
中國能源行業對能源互聯網概念并沒有一致的看法。“我發現大家都沒有弄清楚什么是能源互聯網。”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說。
但這似乎并不重要。
在吳安平看來,能源互聯網的內涵可表述為“在規劃建設中融入互聯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低碳、綠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輸送與配置能量的網絡”。因此,建設能源互聯網就是建設符合這些要求的能源網絡。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長的李俊峰向本報記者表示,能源互聯網一定會成為現實。他對此極具信心,中國在構建能源互聯網的技術上并不存在問題,也不落后于歐美國家。
智能電網將成為基礎平臺
業界普遍認為,中國發展能源互聯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應對能源危機。中國一次能源中石油55%是進口的,需要開發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供應。“它能夠解決清潔能源利用的問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李俊峰認為。
但有專家認為,智能電網或將成為能源互聯網的基礎支撐平臺和資源配置中心,李俊峰則舉例稱,智能電網技術的進步,破解了太陽能和風能這種不穩定的能源輸送。
吳安平認為,能源互聯網與智能電網也可以看作是宏觀指導思想與具體技術模式的關系,能源互聯網概念揭示能源和電網的發展方向,為智能電網建設提供具體的技術方案。
“也就是說,能源互聯網的實現需要更加穩定、高效、安全的電網,以及實現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電網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智能化和分散化。”他表示。
能源消費者將獲得自主權
本報記者對公開資料梳理發現,在過去的2個多月里,國家能源局至少已經組織了3次企業座談會,對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構架與主要內容進行前期調研。“會議太多了。”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說,“國家對能源互聯網非常重視。”
在被邀請的企業中,有中國五大發電企業,有中國兩大電網壟斷企業,有神華這樣大型的能源企業,也還有阿里巴巴、聯想這樣在互聯網領域的先鋒企業。
“我們也在關注。”華潤電力另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這是大勢所趨。”對此,廣州發展一位內部人士也向本報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南方電網副總經理王久玲曾表示,過去,傳統的電力行業在供求關系方面不能夠完全反映市場規律,能源消費者不能夠完全地像大眾商品那樣參與到商業行為當中來。“我認為,智能電網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盡量讓電力這種商品與商業模式更加接近于大眾商品模式。”
業界普遍認為,能源產業在互聯網化進程中,必定涌現出很多的商業模式,其中有不少商業模式則是顛覆性的。
比如,在能源企業的生產模式方面,能源企業從提供單一的能源產品轉變為提供綜合能源服務,已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支持下成為趨勢,如協鑫電力正在利用能源站集成、智能化控制和云計算技術將天然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儲能等清潔能源集成構建的能源微網模式。這種模式被認為是比傳統能源系統在效率上更高。
同時,電網企業的服務模式也將因能源互聯網的到來而發生巨變。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這兩大電網壟斷央企正在與互聯網公司進行相關的合作,試圖在這方面實現轉型。
一個最新的例子是,7月15日,南方電網麾下的深圳供電局與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和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攜手打造“互聯網+城市電網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技術,提供移動繳費、能效管理、節能等一系列便利安全的智能供電服務。
“這就打破了傳統能源行業的信息不對稱,促使信息透明化,讓消費者得到了更多自主權。”南方電網一位內部人士認為。
標簽:能源互聯網 顛覆性變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