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工程機械:行業從此衰退?

作者: 2013年08月08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2013年7月5日,煙臺萬華化工園區,在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中核,中電等全國近300位大型建設企業專業人士的注目下,徐工集團研發的全球當前最大能級的四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將118米高1685噸重的化工丙烯塔起吊就

 

       2013年7月5日,煙臺萬華化工園區,在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中核,中電等全國近300位大型建設企業專業人士的注目下,徐工集團研發的全球當前最大能級的四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將118米高1685噸重的化工丙烯塔起吊就位。作為連續十三年取得了高速發展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徐工四千噸履帶起重機成功實現工程應用,標志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最高端技術的產品領域,終于超越國外所有競爭對手,走上全球最高水平。


        但與之對應的,卻是整個工程機械行業正在大幅下滑的實際。這個十幾年來習慣了行業一年增長30%,聽到某某企業一年100%增長也不會感到驚奇的產業,目前正面臨著最為困難的境地,正在尋求著從“失速尾旋”中改出的路徑。


        舉目可及的慘淡


        工程機械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這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最具行業代表性、每有動作都會帶來社會反響的徐工、中聯、三一重工三家企業情況都不盡如意:


        2013年上市公司一季度報告顯示,徐工66億元營收,同比-17.09%,利潤4.49億元,同比-38.41%;中聯59億元營收,同比-48.64%,5.7億元的利潤,同比-73.61%;三一113億元營收,同比-23.5%,15億元的利潤同比-43.9%。


        跟隨國內工程建設的季節特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3、4、5月,是一年中最旺的月份,據了解目前二季度的情況延續了一季度的態勢。


        實際上,2013年一季度行業經營情況大幅度急速下滑,還是處在2012年大幅回落的局面的基礎上。三家企業2012年上半年報告顯示:


        徐工2012年一季度營收和凈利分別為-17.83%和-27.27%;其2011年同期的數字是43.54%和67.94%。


        中聯2012年一季度營收和凈利增長率則只有8.14和3.22%。而其2011年同期的數字是82%和175.46%。


        三一2012年一季度營收增長4.93%,凈利增長5.30%,其2011年兩個數字則高達90%和140.6%。


        國內市場需求急度下落的同時,在去年還作為行業市場亮色的海外市場,中國工程機械也遇冷。根據海關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工程機械行業出現了進出口雙下滑的現象,一季度工程機械出口額33.22億美元,同比-17.44%,同期工程機械進口額6.99億美元,同比-59.7%。


        與此同時,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幾乎都跌至上市以來的最低價位。


        用工招工又是反映一個行業態勢的關鍵指標。全國2013年十大招工數量萎縮的行業里,機械行業排位第一。與工程機械行業前兩年一個企業動輒三五千人的大手筆相比,長沙人才市場綜合管理部經理陳立明介紹:“從整體看,機械、能源的招聘崗位在萎縮。”長沙晚報報道去年底的湖南大學畢業生供需洽談會的文章顯示,三一等企業2012年的需求從上一年度的超過1000人,下降到100人左右。


        對于已經進入企業的人員,2012年初湖南三一重工更是出現了一次“裁員風波”,多家社會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從裁員30%和大幅降薪兩個傳聞開始,到雇傭雙方多輪談判為止,歷時近兩個月,風波才告消退,行業里變相裁員的普遍做法也就此浮出水面。


        7月,同屬工程機械行業的熔盛重工出現了工人討薪事件,該公司常務副總裁常建華介紹,公司2011年時有28000人,而如今只有約11000人,其子公司熔盛機械更經過了大批次裁員,2011年到2012年最高峰時,該公司在冊人員達到1800人,而現在只有400多人。


        企業的狀況傳導到人才市場后,呈現出較為悲觀的局面。目前2013年畢業季已經到來,作為擴招以來應屆畢業生數量最大的一年,就業形勢嚴峻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某機械專業論壇上,有人或發出了“13年比以前還要殘酷”的感慨,或思索“我們這群機械應屆生該怎么辦呢?”


        起起伏伏的前世今生


        三家巨頭企業尚且如此慘淡,行業內中小企業的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行業企業“干四歇三”的情況十分普遍,一些工程機械行業中小企業甚至已經整周整月停工,經營十分困難,許多人回憶著過去十年的繁榮,期盼著奇跡出現。


        作出衰退結論的一個標準是,產出收入和就業連續出現六個月到一年的下行。


        回顧1999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的歷史,大約只有兩次類似的情況。一是2004年鐵本事件處理時,通過行政手段對所有在建擬建項目進行停工重新核定規劃,工程機械市場從5月應聲而下,但僅僅持續九個月后,市場以報復性反彈的形態重上快速上升軌道。二是2008年美歐金融危機發生時,四萬億項目開閘,工程機械市場只經歷了六個月左右的冰期,其后的反彈力度更強。十數年的時間,無論是五年周期,還是機械行業的十年周期,工程機械行業均未進行過實實在在的周期性的調整。人們已經習慣了需求繁榮。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歷史雖長,但現代化階段的起步,基本上可以按照改革開放前后,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全面引進日本工程機械產品技術時為起點。與80年代起中國經濟三十年的大節奏一致,1999年以后的十數年是這個行業大發展的時期,經營規模,技術水準與前兩個十年均有質的不同。加上為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而推行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擴大內需政策。工程機械行業得天獨厚。


        在這種大背景下,工程機械企業更將信用銷售方式引入市場,助推了行業的“無限”繁榮。最早出現的形式是銀行按揭銷售,2002年開始小有規模。除了四大商業銀行以外,許多專業銀行、地方銀行均開展多種形式的工程機械產品按揭。2004年鐵本事件后,按揭壞帳大幅增長,許多銀行就此收手。但光大銀行反而對這個市場進行了全面梳理,推出針對個私群體的一整套完備的工程機械按揭規則。實行總對總簽約、各地各層支銀執行的模式,很快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按揭第一行。至今,光大版本依然是整個行業按揭業務的范本。


        市場的需求被充分激發。由于當時中國工程建設領域的機械化缺口依然存在,加上混凝土行業行政命令的禁止散裝水泥及現場攪拌強制,推行商品混凝土市場發展,剛性需求有力,購買能力不足。按揭使得個私經營力量大規模進入工程機械領域。據業內人士回憶,大約到2006年,保守統計整個行業的按揭銷售比例就已經達到60%,而當時個私企業按揭購置工程機械的投資回收期平均約在三年,“攤上好的工程,日夜加班,最快不到兩年就能收回投資。”


        進入的人越來越多,原來從業者也不斷擴充規模,很快,銀行按揭要求的資產、擔保、首付比例的底限,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要求。


        2006年,中聯第一家獲得了行業首個企業融資租賃的牌照,但運行近兩年后,一位名叫萬鈞的空降高管,很快將融資租賃業務推上快速運營軌道。而三一早先就有一家名為中成的公司實施信用銷售支持,其后到2010年一口氣形成了中發、康富、汽車金融公司三家企業融資租賃性質的平臺。徐工集團也于2008年正式成立了徐工租賃公司,開始向自己的客戶提供企業融資的信用服務。


        離職前位居中聯重科副總裁的萬鈞曾在2008年的一個公開的論壇上,劃出了一個50%的企業融資滲透率標準,而當時已經首先在行業內做出規模的中聯重科融資業務的滲透率只有38%。但僅僅萬鈞掌舵兩年后, 2010年中聯重科實現320億元的營收,而融資公司的業務規模就已經超過170億元。


        很快銀行按揭在工程機械行業的信用銷售中的位置便退居其次,而真正用現金全款購置工程機械的比例 “絕對在個位數,并且低于5這個數字。”


        與之對應的,是工程機械企業上市場公司報表中,應收帳款的規模開始大幅上升,其中2012年年報顯示,中聯重科應收帳款總計已高達189億,三一重工166億元。并且,相比2011年水平,兩家企業營業收入基本持平,應收帳款卻增長近50%。


        極度繁榮及其前后的極度競爭


        2011年上半年,“是一個分水嶺”。


        工程機械行業最有代表性的挖掘機、起重機、混凝土泵車三個產品,2011年3、4月間分別創造出4萬臺、6800臺和4000臺的月度銷售量歷史最高紀錄,而到了當年10月左右,單月銷售量就快速下降到8000臺、1900臺和500臺的水平。對比往年工程機械產品上、下半年占比約為5.5:4.5,最大不超過6:4的比例。整個行業市場“斷崖”式的下滑已經出現。


        而2012年3、4月份的季度高峰,挖掘機月度銷量最高僅達到不足2萬臺,起重機僅為2300余臺,高峰點值下降幅度均為-60%左右。2012年的下半年,中國汽車技術數據中,曝出三一重工當年9月出廠混凝土泵車僅15臺的消息。而2013年正如前文所講,還在進一步下滑。


        實際上,在這一個從極度繁榮到斷崖式下滑的過程中,還有兩條暗線,頗為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銷售模式的最后瘋狂。


        從2008年起,工程機械行業一家企業在營銷系統中大量引進了一批國內快速消費品行業的市場高手。從挖掘機起步,整個行業上演了眼花繚亂的促銷大戰。


        百人會議、千人大會等全國聯動的大型促銷活動司空見慣;現場拍買、現場抽獎、團購贈送層出不窮,花花紙片滿天飛;抽寶馬、獎奔馳,模特佳麗團團轉。哪家的活動更氣派,哪家的宴會菜好酒的檔次高紀念品舍得給,成為工程機械客戶競相比較的話題,而機械產品的差異化實質則在行業競爭中被一再淡化。2011年5月,據南方網報道,某家工程機械企業的廣東省代理商,因為當日活動的一等獎寶馬車未能順利開出,現場嘩然鬧場,其中還有一名客戶猝死,最終經銷商將頭獎寶馬折價后平均為每位參會客戶發放了獎金才作罷。


        與風風火火的會議活動相對應的是整個行業的銷售政策越來越激進。由于有了自主融資能力的支持,2010年起,企業自主融資銷售開始突破30%的光大模式的客戶首付比例及融資期限3年的限制。然后僅僅兩年時間,工程機械客戶購置成本開始快速壓低。從首付20%到首付10%,再到首付5%加5%保證金,融資期從四年、五年延長到六年更多,“2012年行業開始出現零首付、免利息,甚至再延期6個月開始還款的極端現象”。


        2012年4月,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兩大巨頭的兩位重量級的副總裁梁林河和陳曉非,利用剛剛火起來的自媒體----微博,隔空相互揭露對方激進銷售的實例,“最后的瘋狂”和“瘋狂后的死亡” 等話語第一次被公開提及。中聯重科董事長助理劉鵬飛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零首付不是中聯重科最先開展的,意指三一重工才是零首付的始作俑者。


        比較激進的銷售政策,可以使客戶在基本沒有成本的情況下,拿到工程機械先承攬工程施工,收到工程款后再分筆回給制造企業。如果手里沒有錢,就逾期不付,而廠家只能將客戶已經使用的舊機器通過GPS鎖定,然后組織力量收回企業。至2012年底,“行業一些新進入起重機行業的企業,三年時間發展起來的經銷商,最終基本都成了企業的客戶。”經銷商銷售出去的產品許多又回到經銷商的手里面,一些從事商業經營行為的經銷商,被迫成為工程承包企業。“這就是行業幾大企業應收帳款突破百億,兩百億的原因”。


        另一條暗線則是競爭行為開始突破正常的商業競爭范疇。


        類似前文提到的兩大集團高管人員利用自媒體隔空罵戰,已經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大景觀,這一“景觀”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當年徐工在江蘇省體制改革的計劃下,推進與美國凱雷并購的過程,在雙方并購合約等商務部批復的時限即將到期之時,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利用自己的媒體,公開提出質疑,認為徐工的并購屬于“賣國行為”,其中有“重重黑幕”。現在來看,徐工當時不理不睬的行為不失為明智之舉,其后幾年這個行業里出現的“論戰”,從此再與徐工毫無瓜葛。


        但行業并沒有從此平靜,或許一方面在于類似這種“超限戰”的行為收獲甚巨,而根本原因在于行業市場需求已經走到強弩之末,工程機械競爭的激烈程度超過了中國經濟界的任何一個行業。


        就在工程機械行業創出歷史銷售最高峰的2011年4月,當月19日,網帖上一個以“離職員工”的名義,曝出三一重工春節期間兩個涉及公關費的文件,總額涉及600萬元資金,涉及鐵道部及200余家中字頭企業、90余家上市公司、470名公司高管。隨后各大媒體紛紛跟進,當日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通過私人微博一天連發七條信息給予解釋,其中甚至不惜用調侃的方式說“網上公布的春季公關費用為初審表,實際執行費用在100萬元左右,對于一家年銷售400多億元的上市公司而言過于小氣,現丑了,對不起客戶。”


        但事件快速發酵,當日三一重工股價大跌,市場損失60億元,最后雖然三一重工向文波的七條微博全部刪除,三一公布向公安機關報警,事態開始平息,但依然在輿論環境中形成了“行賄門”的說法。而次日三一重工在港交所的上市聆訊以失敗告終。


        2012年11月14日,就在十八大中央委員選舉同時,網上一篇標注為中聯重科“內部保密教育資料,請勿外傳”的網帖——《從三一重工三爆商業間諜案,看我司加強保密教育的重要性》開始迅速發酵,內容涉及三一重工2009年利誘中聯員工獲得商業情報、2011年黑客攻擊中聯OA系統以及在高校招收學生后進入中聯潛伏等案例。


        事件引起全國媒體關注,時隔兩周,三一重工通過電媒,發表《恨別長沙》的“獨白”一文,暗指三一在長沙已經極不安全,不僅同樣遭到竊聽跟蹤,甚至家人和高管遭遇陰謀綁架和不公正的司法待遇。


        事件持續發酵至今,雙方不斷展示證據,長沙方面法院判決書在網上公布,漢壽警方正面發聲,截至發稿時,中聯再次發布獨立董事盡職調查報告,又一次坐實證據。


        2013年1月8日,中聯重科緊急停盤,因香港明報一篇《匿名舉報中聯重科財務造假》的文章,指出匿名材料舉報中聯2012年三季度華東區域通過虛購訂單將區域業績增長數據放大十倍。中聯重科當晚發布澄清公告。其后,至今年上半年,中聯重科連續四次遭到財務報表舉報。


        2013年5月25日,蘇州高新區,某客戶活動中三一中聯雙方發生武力打斗事件,中聯兩名在遠處觀看“泵車比武”的員工,與三一重工二十多名員工發生沖突,后中聯兩輛車輛趕到現場也被砸壞,最終警方介入……


        中聯重科副總裁陳曉非表示:“25日蘇州事件,禁止我司人員遠處觀看,打人砸車,還要顛倒黑白。”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則在微博表示,三一在蘇州上述發布會時,競爭伙伴有些小動作,他呼吁不要再就蘇州事件爭論,兩家湖南企業也不要再針尖對麥芒了,要聯手應對市場下滑。


        對于2011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主要企業之間不斷升級的競爭行為,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根本原因還是市場萎縮了,以前大家一起努力把蛋糕做大,現在蛋糕不斷變小,各家的刀叉肯定要相互碰在一起。”


        收縮戰略 在所難免的選擇


        隨著市場下滑態勢的延伸,工程機械三大巨頭,徐工中聯三一紛紛調整目標預期。


        早在2010年底,三家企業均在醞釀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并且均把2012年作為跨越千億門檻的時間節點。從目前公開的數字看,只有徐工一家實現了2012年的千億目標,但三一、中聯也均只相差百億上下。


        而對于十二五目標,最先由中聯重科提出,2015年實現2000億規模。


        三一集團則在2010年底發布的企業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提出“有理由對未來五年3000億的目標充滿期待”。


        但在201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三一重工副總裁將3000億元的企業目標推后兩年,指出實現3000億元目標和達到20萬名員工的時間表是“未來五年”。


        2012年6月25日,徐工集團則正式向外界宣布了2012年必然實現1000億目標,2015年堅持3000億元目標的信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2012年底召開的“十八大”上,作為黨代表的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在新聞中心的第二場集中采訪中則表示:“三一希望在十年以后的銷售額增長到3000億人民幣左右,這個發展速度也是很快的。”


        同樣作為十八大代表的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則在接受中央臺專訪時表示,工程機械行業進入寒冬已不再是一個秘密。甚至用“冰凍期”形容這個行業此時此刻的溫度,認為行業洗牌已經開始。


        進入2013年,行業各大巨頭進一步調整思路,數字化的目標均不再作為主題。


        徐工集團提出了“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體系運行的效率和務實、更加注重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的當期“三個注重”的經營主題。


        而在今年6月18日召開的中聯重科2012年股東大會上,詹純新則公布了公司新的產業戰略,未來該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將成為公司發展方向:“工程機械只是中聯重科的業務板塊之一,公司未來將會是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重型卡車、金融服務5大業務板塊齊頭并進。”


        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把轉型升級視為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場硬仗,更把國際化提升到第三次創業的高度,“我們今年(2012年)的國際化收入是100億人民幣,還只占到我們銷售額的15%,我們希望五年以后,國外的銷售額要占到三一銷售總額的40%-50%。”


        中期展望艱難不已


        無論是產業拓展,到工程機械產業以外“尋食”,還是走出國外,到國外市場尋求新的引擎,都面對著不少的挑戰。


        中國市場各個行業產能過剩已是事實,除了城鎮化這個大課題目前已經帶來的環境產業顯現的機會以外,縱觀國內外整體經濟形勢,還難以看到其它可能閃現亮點的機會。


        6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錢荒”讓行業進一步雪上加霜。


        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李佐軍博士便對此次“錢荒”的風波有過一次前瞻性的預判。4萬億投資下的信貸泡沫與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危機的蔓延以及周期性的危機波動是此次危機的主要誘因。


        有學者指出此次“錢荒”與以往歷次銀行體系資金緊張所不同,本輪“錢荒”很難找出一個主因。事實上,這輪“錢荒”正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效力疊加的結果,而最終的推力來自央行的“按兵不動”。


        新華社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度發聲暗示救贖實體經濟,停止擴張政策也表明實體經濟出了問題,存在積重難返的傾向。


        而寄托在海外市場的希望,卻面對著全球經濟危機過后的新競爭形勢:世界各大工業國都意識到了高消費、高負債的金融虛擬泡沫經濟的苦果,紛紛重視實體經濟,以美國制造業轉移為標志,美國開始在新的能源開發上逐漸發力,其頁巖氣開發已成氣候并開始產品出口,同時在美國西部的煤炭開采業務升溫,卡特彼勒新推出的煤炭裝備EL1000可以印證這一點。


        同時,另一股阻擋中國企業向海外拓展的力量也已顯現。


        7月1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宣布對三一重工及其美國公司發起“337調查”,以確認三一的履帶式起重機產品是否侵犯了美國公司的專利權。


        指控三一侵權的企業是美國的馬尼托瓦克起重機公司。6月12日,該公司向USITC投訴稱,三一重工和三一美國的履帶式起重機及其組件侵犯了美國專利7546928和專利7967158,并通過盜用商業秘密設計和制造了相關產品。


        在全球產業結構正在加速轉型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競爭環境將更為復雜。并且,中國企業確實存在影響自身大發展的短板。


        “中國目前20噸以上挖掘機所用的液壓件基本控制在一家企業手中,那就是日本川崎公司。”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表示。


        “2013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占11家。在前10強企業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三者分別位居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 但“大而不強”的影子一直存在。在工程機械的尖端領域,所有產品的關鍵配套件如液壓馬達、液壓泵、平衡閥、控制器、發動機等核心部件,基本依賴進口,高強度鋼材也必須依靠進口。工程機械核心的問題就是發動機和液壓件,在關鍵零部件目前還擺脫不了對進口的依賴。


        為此,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深有體會:整個零部件行業“起不來”。無法在核心技術層面獲取更大利潤的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國工程機械行業。


        《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指出,我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平均每噸價格超過8萬美元。例如傳動部件、控制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嚴重緊缺,能力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反差強烈,從而影響了我國工程機械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發展的道路上,不能跳躍


        在已經持續了十年的市場紅利消失之后,擺在工程機械企業面前的任務“著實有一大堆”。是L形走勢,還是溫和復蘇,再還是產業危機向縱深發展?無論哪種情況,都需要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小心而努力的面對。


        在已經有限的市場空間內抓實施經營收縮提高經營質量,以快速緩解近幾年巨額投資和市場擴張帶來的壓力。抓緊整合前期并購企業,實現技術與競爭力以帶來新的收益。以及堅持不懈地解決和鉆研核技術難題,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內涵式增長。


        正如文章開頭的提到的徐工集團四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成功實現工程應用的活動現場,徐工副總裁陸川提到的一個概念,頗為值得深思:是徐工的技術與工藝“緊密跟隨了大型工程‘深度預制’的發展進程”,是徐工實現了與具有領先水平的大型建設企業的深度融合,才能夠在全球超大型起重裝備的發展競爭中走在了前頭。


        必須堅定的是,企業生根和生長的土壤永遠是市場。即使是在衰落的環境下,只有扎根市場才可能生存下來。


        無論市場如何發展,總是能夠留下領先企業站在舞臺上。企業的發展道路上,不能跳躍。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工程機械 行業 衰退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