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美國對我轎車和輕卡輪胎雙反案有了最終結果。當地時間7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投票表決,贊成美國商務部(DOC)針對中國轎車和輕卡輪胎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這意味著現行懲罰性關稅將延續至少5年。專家指出,我國輪胎企業應加速市場多元化、產品多樣化,破解美國對我輪胎行業的限制。
ITC在該案表決結束后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贊成DOC關于關稅的評估,但沒有公布更多細節。根據DOC 6月12日確定的關稅稅率,中國相關輪胎企業將承受的反傾銷、反補貼合并稅率是:強制應訴企業賽輪、佳通分別為30.61%、51.33%;申請了分別稅率的企業除正新、固鉑為31.31%外,均為38.79%;其余企業(包括所有國有企業)為懲罰性關稅107.07%。根據美國法律,只要ITC的終裁是肯定裁決,DOC在收到ITC終裁結果的7天內將發布反傾銷反補貼稅令。
ITC將報告提交的最后期限是7月27日,細節文件和公開發行版的報告預定在8月25日。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是國內輪胎企業應訴這次雙反案件的唯一代理。該所高級合伙人楊晨律師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與國內輪胎行業在應對這次雙反案件中作出了最大努力,從初裁的六比零,爭取到這次終裁的三比三。中方將仔細查閱該案的細節文件和報告,并根據查閱結果決定是否上訴。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副局長劉丹陽針對該案指出,美國對中國出口轎車和輕卡輪胎實施懲罰性雙反關稅,已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關注,我國堅決反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已連續14年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連續9年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的首要目標國。就輪胎行業來講,近幾年,美國、埃及、巴西、阿根廷和歐亞經濟委員會等國家和地區先后對我國乘用車輪胎、卡車輪胎和非公路用輪胎等產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嚴重影響了相關企業和產品的國外市場開拓。
劉丹陽強調,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輪胎生產和出口國,2014年輪胎出口額達145億美元,但一個不容置疑的現實是,許多產品的競爭力仍然是價格。這就出現了一種特有的現象,我國輪胎產品在國外市場占有率增速很快,但一旦出現限制措施,出口量下降也快。說到底,是產品在性能上沒有征服國外消費者,很容易被替代。我國輪胎企業應加速產品多樣化、市場多元化,更要注意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尋找利益交匯點;要從贏得國外消費者入手,盡快融入當地經濟發展。那時,國外再對我國產品采取限制措施,就要權衡利弊,考慮消費者和下游用戶的感受。
標簽:輸美輪胎雙反案 中方落敗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