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低迷,進出口和國內貿易急劇萎縮的今天,面對產能過剩、電價高昂、勞動力成本走高等一系列不利局面,我和我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企業的發展方向,積極尋找新的突破口。經過艱難的摸索,我們瞄準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對現有產業鏈和內部管理進行優化升級。”云南南磷集團董事長王安康對中國化工報記者說。
云南南磷集團從1991年成立至今,已經從單純的磷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逐步發展成為以磷化工、氯堿化工、磷氯堿結合相關多元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產業,集研發、生產、經營、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工企業集團。目前集團在云南的尋甸、嵩明、祿勸、羅平、彌勒,廣西的防城港,江蘇的泰興等地都建有生產基地,擁有聚氯乙烯30萬噸/年及配套原料燒堿20萬噸/年、黃磷12萬噸/年、磷酸28萬噸/年、磷酸鈉鹽15萬噸/年、電石30萬噸/年和工業廢渣制水泥50萬噸/年等的生產能力。
2005年以來,云南南磷集團在原有磷化工板塊的優勢基礎上,投資數十億元建立了氯堿化工板塊。他們把磷化工和氯堿化工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 “熱電聯產—氯堿—磷系列產品—工業廢渣制水泥”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用低熱煤生產蒸氣供燒堿、聚氯乙烯、黃磷生產裝置使用,余熱用來發電形成熱電聯產,發電用于生產黃磷、磷酸、燒堿和聚氯乙烯樹脂,磷酸與燒堿結合生產磷酸鈉鹽等系列產品, 聚氯乙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電石廢渣與黃磷廠產生的磷渣經煅燒分解成水泥熟料,再與熱電鍋爐產生的粉煤灰生產水泥。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棄物排出,改變了黃磷產業和氯堿產業的傳統生產模式,為我國化工企業的磷堿結合、礦電結合探索提供了范本。
“十二五”期間,南磷集團又充分發揮能源優勢和產業鏈優勢,把磷化工和氯堿化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對已有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進行優化升級。比如,南磷集團投資興建了高附加值的精細磷化工、綠色農化和有機硅新材料項目,利用已形成的云南省最大的氯堿化工和磷化工生產基地,通過管道輸送為新項目生產提供充足的氯和磷原料,實現了南磷集團傳統磷化工向高附加值精細磷化工的實質性轉變,并填補了云南省農化生產的空白。同時還利用綠色農化新項目產生的副產品,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回收凈化后,用于合成生產新材料,把有害的尾氣變成了新材料的關鍵原料,使南磷集團成功跨入有機硅新材料行業,提升了云南硅產業的生產模式。至此,南磷集團構建了獨有的互為依托的磷化工、氯堿化工、綠色農化、有機硅新材料四大產業。
“礦石原料—熱電—黃磷—磷產品深加工—氯堿—綠色農化—有機硅新材料”的綠色循環產業鏈,不僅使南磷集團做到了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全部循環利用和吃干榨盡,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高效利用,還使南磷集團化工產品從初級原料成功切換到精細化工產品、新材料產品等終端消費品,實現了經濟大循環、產業大跨越。云南南磷通過循環經濟模式減少了化工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做到了清潔生產、綠色發展,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南磷創業至今,始終堅守化工行業這一主線沒有動搖,一直堅持致力于將產品向精細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發展;一直堅持不斷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公司的科技含量;一直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王安康說,在全體南磷人的努力之下,南磷集團正實實在在地為我國的綠色化工、美麗化工添磚加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