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小林光二率領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硅粉塵大量制氫的技術。這一新工藝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也將為建立以氫為能源的社會作出貢獻。
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是硅,不過在生產硅片時,硅原料約有40%會成為粉塵下腳料,目前多數企業都將這些硅粉塵當做工業廢棄物,但后續處理很麻煩。
小林光二等人研究的方法是,將硅粉塵用特殊的工藝洗凈,然后細細研磨成10納米(1納米為10億分之一米)以下的粒子,再加入堿溶液中。硅和堿溶液反應生成了硅酸鹽和氫氣,1克硅粉最多可產生約1.6升的氫。
氫燃燒時只生成水,不會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所以不少研究人員在研究用氫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方法。不過,多數傳統制氫工藝依然需要化石燃料并排放二氧化碳,而新方法利用硅粉塵制氫則避免了這一問題。
研究小組準備與企業合作,早日使這一技術達到實用化。(作者: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