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摸著石頭過河”更能貼切形容跨國化工企業們開拓中國市場的心態。而本土企業自己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更不敢想象有多少企業沒有摸到石頭就跌進河里去了……高逼格,拒絕本土化;求勝切,過度本土化。——這是跨國企業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這些年來,面對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中國市場,巴斯夫、拜耳、英威達、朗盛、普萊克斯等化工巨頭從單純輸出產品,到建立辦事處,到建設廠房,到設立獨資及合資公司,再到系統的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他們與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起,好比強龍與地頭蛇攜手,推動著化工產業的持續發展與繁榮。
如今在中國本土市場深耕并占據一定地位的化工巨頭們,即使精于研讀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即使諳熟“中國特色”,他們面臨的壓力和風險,顯然并不比機遇帶來的期望小。畢竟鮮花紅毯熱烈歡迎他們的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
面對如今的中國市場,他們將何去何從,他們會有怎樣的戰略?現在,讓Chemi-Wizard(凱米威澤)帶您看看跨國巨頭高管們的真實想法與判斷:
巴斯夫
亞太區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兼董事長侯宇哲表示,中國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于德國和美國。為了實現2020年的目標,巴斯夫將在2013—2020年間在亞太地區投資100億歐元,其中約有一半投資在中國。
副董事長薄睦樂2015年3月23日接受采訪表示,他看好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增長會與之前不同,速度會放緩,但會更加成熟。”與此同時,薄睦樂強調,中國仍面臨許多的問題和挑戰,但恰恰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成熟的產品,這也就是跨國化工企業看中的發展機會。
朗盛化學
大中華區總裁錢明誠認為:“總體來說,不適應市場的創新就沒有前途,兩者必須緊密相關。歷史經驗證明,即使研發出好的產品,但是沒有市場需求做支撐也將被淘汰。”
基于朗盛本身的核心業務我們認為未來全球發展面臨四個大趨勢:綠色機動化、城市化、潔凈水需求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朗盛尤其看好機動化和城市化。
改革開放的后30年行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適應未來的挑戰。轉型是痛苦的過程,轉型的過程中對安全、環保和健康的要求不斷提升,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歷程。行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政府、行業、協會等相關利益方進行配合,同時要考慮社會穩定性等重要方面。
朗盛建議,要實現長遠發展,營造一個長期穩定和清晰的政策環境至關重要。比如目前中國的環保政策趨勢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穩定性不夠,不同省市的政策不清晰,不同項目可能面臨不同的處理方式。此外,存在因為地方執政領導的更替,政策連貫性不足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這些都將進一步改善。
對化工企業來說,目前來自原材料的壓力很大。某種程度上說原料和市場決定投資。對中國來說,原料供應是短板,市場需求是優勢。未來朗盛關心政策的開放程度,混合所有制將是關注重點之一,預計未來原料供應會比現在更加市場化。回首過去,2004年朗盛化學的業務從拜耳分出的時候,亞太區的資產只有5%,而到2015年該數字將達到35%。
拜耳
大中華區總裁總裁苗伯樂評釋:“拜耳不可能忽視各種挑戰的存在,比如,短期的產能過剩現象可以理解,長期的產能過剩會帶來較大的問題。”
人口增長、城鎮化深化、機動化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將是未來化工產業必然要面對的的四大趨勢。
在中國市場,過去15年,拜耳處于建設期,主要進行人力、物力、財力和研發上的投入。但在2015年或2016年將進入發力期,即在基本建設完成的基礎之上來尋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戶服務,這與中國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通過環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來實現新一波的成長相吻合。
從區域戰略來講,拜耳的整體思路是與合作伙伴、客戶保持緊密溝通。比如,當客戶開始從沿海地區轉向華中地區的時候,拜耳的步伐也跟隨到了這一區域,同時開始通過建立銷售辦事處、系統料工廠等方式來支持支援已經轉向華中地區的客戶群。
創新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效率和專注度兩方面。拜耳我們力圖通過自成一體的突破性的生產工藝創新,同時達到人、地球和利潤三者的融合。鑒于拜耳的主要產品是聚合物,產品成熟度已較高,不需要在基礎科研領域投入已無需太多資源,因此現階段創新主要側重在以客戶為導向的產品應用方面。
IT、汽車、電子電氣、建筑和涂料行業的發展都將帶動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全球50%的汽車業,60%的家具業、80%的鞋業生產在亞洲,這意味著未來巨大的市場潛力。
公司在其拜耳在上海一體化基地總的投入已經達到25億歐元。目前全球聚碳酸酯總部已經從德國轉移到上海,同時上海拜耳聚合物研發中心成為了全方位、全球性的研發中心,再加上正在進行的三大擴能計劃,拜耳正在抓緊中國的機遇。
拜耳從三個視角來看待產能過剩問題:第一、工信部、發改委等相關管理部門可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產能上的調整,盡量保證行業的產能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第二、產能過剩是投資過熱的體現;第三、有關部門仍需要繼續加強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
空氣產品
全球副總裁菲利普示意中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已居世界首位,預計未來世界70%的空氣分離裝置將銷往中國。中國的煤化工行業將成為全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空分市場之一。
一般而言,煤化工項目的競爭力隨產業鏈延伸及產品附加值增高而增強;與此同時,北美頁巖氣開發引起的國際能源市場格局的重大變化將顯著影響煤化工項目的競爭力水平。就煤制甲醇而言,因預計北美頁巖氣價格將長時間保持較低水平,各公司宣布在美國新建的天然氣制甲醇項目已累計達到14個,這些項目和中國煤制甲醇項目相比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隨著產能釋放將對中國甲醇市場及煤制甲醇項目的經濟性產生較大沖擊。
對此,空氣產品公司等企業正在全力適應石化原料多元化、輕質化的趨勢,一方面在適度投入的基礎上積極把握煤制烯烴項目的機會,一方面其蒸汽甲烷重整制合成氣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可隨時抓住頁巖氣化工的發展機遇。
索爾維
索爾維的經驗說明:一家跨國企業乃至一個大的行業,必須順應大趨勢,及時調整產業結構。而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科研開發是驅動力。企業規模和總體實力對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至關重要。
大中華區總裁朱銘岳表示:“如今特種產品商業化、大宗化的速度非常快,技術秘訣的破解周期變短,技術壁壘越來越低,如果不具備持續科研創新的能力,單純依靠產品優勢建立領先優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近十年來,化工行業中的特種化學品的企業基本都被收購了,而體量在60~80億歐元規模的公司正成為大企業并購的一般標準規模。化工行業這種新一輪整合的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中國企業可以關注跨國公司在業務調整過程中產生的機會。
就目前來看,中國化工產業仍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其一、產業過度分散和地方保護主義相結合,阻礙了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其二、結構性產能過剩依然嚴重,低端大量重復建設,中高端缺口仍需依賴進口。其三、安全、健康和環保的壓力在增加。其四、科研開發能力尚待提升。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企業沒有能力投入或沒有動力投入。行業創新不能完全依賴企業自覺,還需政府政策推動。第五、化工人才的后繼無力。
未來索爾維將采取三大增長手段。一是有機增長,既通過加強內部技術改造、推進結構調整、提高成本效益,進而實現自生性增長;二是外延增長,即通過兼并收購,有效加快整合過程;三是創新增長。
三井化學
中國經濟發展一有風吹草動,日本媒體就大驚小怪,不是說中國經濟發展過熱,就是說中國經濟開始減速。盡管今后可能不會出現像過去那樣超過10%的增長,但至少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經濟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會保持7%—8%的穩定增速。由此,中國今后化學制品的需求還會繼續上升。
現在的中國,已經迎來了國家、產業、企業攜手致力于解決化學產品結構問題的最佳時機。
三井化學株式會社中國地區總代表得丸洋以在華日企角度,對照日本石化業的發展,發現石化工業需要面對以下課題:其一、有一部分產品今后可能遇到更大規模產能過剩的問題;其二、中國需要一個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的需求調整計劃;鋼鐵、水泥、玻璃等領域,政府級別的對策已經開始實施,化學領域同樣也需要政府和業界團體的積極應對。
英威達
英威達全球高級副總裁柯若楠強調支持能源價格的市場化和生產者的多元化。
過剩產能重復建設屢禁不絕,化纖行業某些產品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已低至趨近于零,但新增產能卻仍不斷上馬。
以“技術自主”和“市場自給”為由實施短期市場保護,一些企業熱衷于針對國內技術空白、進口依賴度高的產品投資建設“首臺首套”裝置,這些首臺套裝置往往成本較高、效率偏低、市場競爭力不足,促使企業強烈要求政府對相關進口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而這樣,一方面會對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造成損失,一方面會在短期內為更多的落后產能建設提供空間,導致長期產能過剩問題加劇。
對此,相信很多跨國同行都會有類似的呼吁:首先,建立和實行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其次,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議題。市場化的機制有助于驅動天然氣包括非常規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的投資和增長。再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外資企業將最好的工藝技術引入中國,同時激勵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提升行業技術水平,營造以創新和市場驅動的商業環境。最后,堅持科學合理的節能環保和溫室氣體減排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