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外媒報道稱,中海油集團總體上支持殼牌收購其合作伙伴英國天然氣集團(BG)。此前的4月8日殼牌集團宣布,打算以700億美元收購BG,收購完成后,新公司將縮小與世界石油“老大”埃克森美孚的距離,同時兩家公司合并后將成為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商之一。
“殼牌和BG的合并將對中國天然氣,特別是LNG市場有巨大的影響。”6月17日,有中海油人士表示:“去年殼牌和BG合計輸送了4500萬噸液化天然氣,占全球市場近20%的份額—其中BG已經定好目標,爭取在2017年成為中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商,因此中國,特別是中海油是殼牌BG并購案中最大的疑慮。”
據了解, 2014年中海油進口LNG量1411萬噸,占全國LNG進口總量的73.6%,已經在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和天津建成并投產7個大型LNG接收站。正在建設的粵東LNG、深圳LNG和廣西LNG接收站預計將于今明兩年相繼投產。屆時,中海油年總接卸LNG能力將達到3000萬噸。到2018年,二者的液化天然氣產能有望再提高2000萬噸。
因此,對殼牌與BG的合并案來說,中海油的支持是重要的一環。“對于合并后的公司在中國液化天然氣資源方面有多少控制權,中海油確實是有一些顧慮,我們正在考慮。”上述中海油人士說。
除了中國外,預計澳大利亞、巴西和歐盟等地的競爭監管當局都將會審查合并后公司的規模和影響,因此這個合并案將最早于2016年才能完成。
對中國的影響
殼牌和BG的合并將對中國天然氣,特別是LNG市場有巨大的影響。
據了解,2014年中國LNG進口量為1989.07萬噸,較2013年同期增速為10.33%;從LNG進口企業看,2014年中國LNG進口企業為中海油、中石油、九豐、中石化四家,進口量占比分別為71%、26%、1%、1%,與2013年相比中海油進口量占比提升1個百分點。
“自2006年后,中國LNG進口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LNG進口國之一,因此殼牌BG的合并對中國影響巨大。”上述中海油人士坦言,“中海油已成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商,僅次于最大的LNG進口商韓國公用事業公司Kogas,因此中海油高層更是十分關注這次合并。”
他坦言,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比較低,中海油進口LNG的經營不是很好,因此他們十分關心這次合并,但是他沒有透露進一步的計劃。
不過近日有消息稱,日本公用事業公司東京電力和中部電力計劃合并,以期成立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公司,這可能會影響到中海油進口LNG的布局。
據了解,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狂跌不止,全球LNG價格應聲下落,因國內能源企業大都在油價高企期間提前簽署了供貨協議,因此我國進口LNG價格直至去年底開始,價格才表現出明顯的下行趨勢,同一時期我國進口管道氣的價格變化幅度并不明顯。根據海關公布的2015年4月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進口LNG價格每噸比上月下降100美元,為424美元/噸,已經明顯低于進口管道氣454美元/噸的價格。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表示,LNG采取與原油掛鉤的定價機制,因此其價格對國際油價的反應非常靈敏,而管道氣價格受油價影響并不顯著。目前進口LNG的合同簽訂正值前期國際油價滑坡階段,因此近期價格才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且進口LNG中價格較低的短期現貨的比例有所增加,有助于進口LNG價格進一步回落。
新殼牌的雄心
據了解,殼牌和BG將成為液化天然氣行業的巨擘。假設不出售資產,二者合并后的公司將擁有無可匹敵的供應合約、交易頭寸、運輸能力以及權益產能—分布在卡塔爾、阿曼、俄羅斯、馬來西亞、文萊、澳大利亞、秘魯,特立尼達、多巴哥及尼日利亞等多個地方。合并后公司還具備將超冷液化天然氣重新轉換為天然氣的巨大產能。
但包括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和歐盟在內的競爭監管當局都將審查新殼牌的規模和影響,并迫使這個“巨無霸”不會給居民的生活造成傷害。中國已經開始權衡合并后新公司規模和潛在定價權的影響。
一位知情者說:“假如出現一些行為和產能方面的限制,我不會感到驚訝。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結果,比如合并后的殼牌-BG做出某種形式的保證,確保不提高中國消費者所需支付的價格。”
對此,殼牌CEO范伯登絲毫不敢大意:他已飛往中國路演該交易。殼牌表示:“這筆交易是促進競爭的。盡管我們預計相關反壟斷機構和其他監管當局會照例進行徹底而專業的調查,但我們有信心這筆交易將獲得必要的批準。”
7月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海博即將重返倫敦,領導殼牌BG合并工作—他曾在中國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對殼牌和BG合并工作有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