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新型煤氣化技術及煤制天然氣發展研討會在河北廊坊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煤化工技術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也遇到了國際油價下跌、廢水處理難度大、三廢排放較高、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作為應對這些問題的關鍵,煤氣化技術創新須量體裁衣,而不能削足適履。
其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表示,近20年來,我國煤氣化技術開發取得了顯著進展,從引進消化吸收進入到完全自主創新的新階段,形成了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清華水冷壁水煤漿氣化技術等先進技術,目前均已實現工業化。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型的適應國內煤種的氣化技術,如煤加氫氣化、煤催化氣化等。當前國內氣化技術眾多,各有其特點,選擇與不同煤種及其下游產業、產品相適應的煤氣化技術及工藝,成為煤化工項目成功運行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表示,氣化技術起源于1807年,已經形成固定床、流化床、氣流床等各種煤氣化技術,其原理都是將煤這種高分子物質在高溫下分解成微小粒子。有些新型技術是型新,而非心新。開發新型煤氣化技術,可以從原理上進行創新,比如通過催化、加氫等有效提高效率,實現心新,這才叫革命。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指出,目前我國煤氣化技術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固定層間歇式煤氣化的政策限制,塊煤價格太高;成熟的加壓煤氣化技術(水煤漿、加壓碎煤氣化)受煤種限制大;引進國外煤氣化技術投資相對較大等。
顧宗勤認為,煤氣化產業發展方向主要有五個。一是降低工程投資。應研究簡化流程、顯著降低煤氣化裝置投資的技術,改變目前單純靠提高煤氣化裝置規模來提高經濟性的做法, 因為裝置規模擴大的同時也提高了風險。
二是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效率。煤氣化技術應兼顧煤炭分子結構的特點,在生產二氧化碳、氫氣為主的合成氣時,應考慮增產其他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如甲烷、油品等。
三是提高裝置穩定性。煤氣化是所有裝置的龍頭,開停車帶來的損失極大, 煤氣化裝置應將可靠性放在首要位置。
四是擴大氣化煤種。突破現有成熟煤氣化技術的限制,研究適應“三高煤”等中國特色煤種的氣化技術。他表示,煤氣化爐的選取關鍵在于對煤質的適應性,煤質與氣化爐的吻合是煤化工項目成功的重中之重。
五是研究煤的干餾技術,將其與發電和煤氣化相結合。
新奧能源研究院院長朱振旗等專家在會上介紹了針對不同煤種和地域的潔凈高效煤氣化技術。新奧開發的煤催化氣化技術、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原鯤介紹的核熱煤氣化技術等受到與會專家關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