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滬上舉行的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上,一位跨國公司中國區老總帶著吁嘆的口氣問道:“哪里有工業4.0的產品?”
從美國“再工業化”,到德國“工業4.0”,全球范圍實體化的先進制造業正處于變革中。但反觀國內,口頭和紙面上的工業4.0,似乎遠比生產線上的工業4.0來得多。
事實上,工業4.0有點“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重在生產制造的互聯網化、智能化、云端化。可這畢竟是一個德國概念,在落地之前,我們有必要厘清它的本土化概念。
德國人提出工業4.0,是針對如何振興德國工業。“德國制造”以質量取勝,下一步創新的首要任務是在保證質量優勢的基礎上降低成本。“中國制造”一般認為以成本取勝,其創新的首要任務應是既保證成本優勢又提高質量。
因此,在工業4.0的生產模式下,“中國制造”的落腳點不是“多、快、省”,而是踏踏實實追求品質,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擁有制造強國的那種“好質量”。
工業4.0不是玩虛的。如果盲目追新、浮躁創新,在沒有全自動流水線、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條件下,一味玩概念,把“工業互聯網+”簡單變成“工業+互聯網”,那么,這與工業4.0的實際距離將可能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