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23日,由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同主辦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連續第六年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食品安全風險前移,食源性污染成第一大風險。防治食源性污染,應管控好農化物資和食品添加劑等,堵死相關化學品濫用。
據介紹,食源性污染包括種植、養殖農畜產品的源頭污染,比如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瘦肉精、生長激素等化學藥品和食品添加劑,污染蔬菜、水果、禽畜產品;或者江河近海水源污染嚴重,污染魚蝦等水產品;以及非法使用添加劑或者突發性事件造成的食品源頭污染等。
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Patrick Wall在大會上談到,英國的瘋牛病和比利時二口惡英食品污染事件,都是食源性安全問題,還觸發了歐盟對食品立法的改革。中國也經歷了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指出,目前,農業已成為食品安全的高危領域,但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違規使用化學添加劑進行食品造假已成為食品工業的毒瘤。如在酒、蜂蜜中違規添加甜蜜素,以工業膠代替食用膠等,以劣代良、以假亂真的造假事件頻發,為全社會敲響了警鐘。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在國際上,食品摻假被明確定義為犯罪,政府要增強公信力,就必須重視食品打假,對在食品中違法違規添加違禁物質的行為予以嚴懲。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