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19時左右,位于福建漳州的古雷PX項目發生爆炸,引發三個儲罐爆裂燃燒。7日16時40分,最后一個著火罐被撲滅,但19時40分,由于大風導致610號罐復燃。截至發稿前,610儲罐已暫時看不見明火。為保障安全,嚴防死守,消防人員每隔20分鐘進行一次泡沫滅火劑覆蓋,將一直持續到凌晨。
震驚之余,這也讓原本存在的“PX困局”,更加突顯起來。PX項目再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中國是全球第一PX消費國,但目前國內有40%的PX材料依靠進口,較國產材料價格高出六七倍。”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蘭國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我國PX項目處處受阻不同,美日韓等國都有大量布局PX生產線,目標瞄準的正是我國巨大的市場。
蘭國政認為,十年來,我國PX自給率從近九成跌至六成;從世界PX產業供需情況看,中國缺口最大。主要原因之一便是,PX事件引發的諸多爭議,使政府和企業決策更加慎重,放棄或緩建PX項目,卻拉動了國外PX項目的發展,讓他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價格主動權。
“PX是個不可替代的工業品,與吃穿住行的關聯都相當密切。一旦未來新增產量持續下降,將出現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十幾億人國計民生的需要。”蘭國政說。
事實上,漳州PX曾經是眾多地方學習的“一個標桿”,在項目信息公開、發動公眾廣泛參與等方面還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典型案例”。
這個在2007年曾遭廈門市民抵制的PX項目,于次年5月遷址漳州古雷半島。當時,漳州市政府采取了公眾廣泛參與環評、石化專家作報告、干部進村入戶、包機實地考察國內外石化項目等辦法正面宣傳PX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成為“十一五”期間決策的唯一一個基本建成且看到投產希望的PX項目。
當廈門PX遷建、大連PX搬遷風波、寧波PX擴產項目終止、茂名PX項目遭遇抵制時,“漳州經驗”被視作一劑可能療治“一鬧就停”困局的藥方。中央有關部委為此還下文,要求漳州介紹PX項目落地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啟示,一時吸引來自臺州、南通等地的眾多取經者。
都說聰明人不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但是這個重大化工項目、典型案例卻相繼發生爆炸事故,原因何在?
福州大學化工學院原系主任王良恩教授,今年已77歲高齡,從事PX行業工作已有40多年,當他聽到這一消息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怎么可能”。
“規章制度不單單是掛在墻上,更關鍵的是要記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王良恩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他曾多次隨團進入各類化工廠調研,強調最多的便是,企業中自第一把手至每位一線員工都要非常重視安全生產問題。
王良恩說,除了要制訂各種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安全措施與制度外,還要在生產中具有科學、先進、合理的操作規程,并要求一線操作工人嚴格執行;企業安全部門立足生產第一線進行安全檢查、安全教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研究員吳立新,曾在美國、加拿大等多所高校從事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研究。他在對比中西工業文化差異后說,“中國工業化進程至今只有短短幾十年,不論在大工業生產的產品質量監管還是安全監管上,還缺乏嚴格的流程意識和標準意識。其實只要在每一個細節上嚴格按照流程和標準執行,很多事故幾乎都可以避免。
“另外,我們的法律震攝力還不夠。”他舉例說,國內一家PX廠家因涉嫌環境違法,被環保部叫停項目建設并罰款20萬元。對于動輒上百億的企業,如此懲罰力度實在難以起到應有的震攝效果。
“顯而易見,漳州PX不是項目的問題,也不是技術的問題。公眾的擔憂可能還在于,我們的企業管理和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安全環保監管需要加強。”蘭國政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當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安全環保監管,代替運動式的安全大檢查,這樣才能真正查出安全漏洞,控制風險。同時,要鼓勵所在地居民參與監督工廠的運行,尤其是在安全、環保上,讓企業在各種有效監督下進行生產。
蘭國政說,漳州PX事件教訓十分慘痛,希望有關部門要以此為契機,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構建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公眾等多方共同治理模式,從規劃、建設到投產、運行全鏈條地加強對企業進行監督、切實保護公眾公共利益,才是有效破解PX困局之道。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