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就“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余欣榮表示,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穩定農業好的形勢的同時,來解決當前農業特別是農業生產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這次調結構、轉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動農業發展從拼資源消耗、拼化肥農藥強投入、拼生態環境這種粗放經營,轉到兩個注重——就是注重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約、節約和創新上來,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
為此,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把工作重點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是在轉方式上要堅定不移地推動、落實穩糧食這塊,不出現糧食產量的明顯滑坡、糧食產能受到絲毫的影響,而且要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使糧食產能得到不斷加強。
二是調結構,就是既要優化種養結構,要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還要優化品質結構,為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還要努力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三是要突出保生態。經過綜合研究分析,要在全國迅速啟動、持續實施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的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還要建立剛才記者關心的,包括農膜怎么處理,要建立糞污處理、地膜回收的機制;要探索農業用水的最低保障紅線制度,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西北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四是育主體。要在調結構、轉方式過程中加大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金融保險支持農業的力度,啟動全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政府向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服務等一系列新的機制。
五是強科技。科技興農,不僅過去發揮作用,而且在現在轉方式、調結構上依然是基礎性的動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繼續推進種業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糧食的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開展主要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同時,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真正使農業不僅是高產農業,而且是優質農業,還是效益可佳的農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