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硅中間體DMC(二甲基環體硅氧烷)、107膠、生膠的連連漲價,成為近兩個月有機硅市場關注焦點。目前,DMC主流含稅送到價漲至17500元(噸價,下同),107膠主流含稅送到價漲至18000~18200元,生膠主流含稅送到價漲至18300~18400元。然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期漲價只是表面現象,持續的時間不會太久,有機硅市場真正回暖尚需時日。
據分析,這次有機硅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不少企業停產。山東大易化工集團董事長孫會易表示,價格上漲有部分企業停產因素,停產的原因一是流動資金緊張,二是設備檢修,開工負荷降低,市場供應減少,這種停產將成為常態。江西星火將4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壓縮至20萬噸/年,推遲了老裝置的擴產進度,且當前開工負荷不高;江蘇弘博單體裝置雖然開車,但是產品全供前期訂單客戶,市場無多余產品流通;四川硅峰、山西三佳、浙江合盛等單體企業擴產計劃擱淺。DMC單體、107膠、生膠裝置開工不足,導致市場貨源偏緊,價格持續上揚。另外,部分有機硅單體廠家在現貨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抬高的情況下捂貨惜售,進一步推動了價格上揚。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秘書長葛方明表示,由于國內DMC產能過大,因此價格不大可能出現持續上漲,一個或幾個企業瞬間停產對市場的影響也有限。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是制約有機硅市場重要因素。近幾年國內單體生產發展迅速,產能集中釋放,去年我國有機硅單體產能達到約200萬噸/年,而實際表觀消費量只有110萬噸。雖然需求在增加,但產能消化需要時間。在國內外市場疲軟,銷售不暢,燃料、動力、人工費用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單體企業開工不足,實際裝置利用率約70%,經濟效益大幅滑坡。去年由于價格依舊偏低,多數硅氧烷企業虧損。
國內有機硅下游產品開發不足,上下游一體化程度較低。有機硅下游深加工能力越強,附加值就越高,目前全球主要有機硅生產廠商均采用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即有機硅單體規模化生產的同時,也生產硅油、硅橡膠等有機硅深加工產品。國外大公司至少將70%以上的硅氧烷中間體自行加工為各種下游產品,其大部分利潤均來自有機硅下游終端產品。然而,我國大部分有機硅企業產業鏈僅集中在原料到單體,下游產品開發不足。
目前西方國家已廣泛將有機硅產品及原材料用于醫療領域,但我國有機硅醫療用品使用度還相對較低;芳綸—有機硅涂層復合材料在國外已被應用于高速列車、地鐵列車的車廂波紋式鉸鏈段的風擋材料,我國則部分使用,且完全依賴進口。
山東大易化工集團董事長孫會易表示,我國有機硅行業人才不足,制約了下游產品開發。有機硅產品眾多,研發、生產的熟練人才必須經過長時間培養,目前有機硅企業,尤其是后進入有機硅行業的一些企業人才力量薄弱,在下游產品開發上很難取得進展。
在當前有機硅單體產能過剩、市場疲軟的大環境下,有機硅生產企業開始調整和整合。日前,新安股份和宏達新材發布公告稱,新安股份將收購宏達新材子公司(利洪硅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此次收購完成后,新安股份有機硅單體產能將達到27.5萬噸/年。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原募集資金投資項目2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剩余募集資金及利息收入,全部變更投向20萬噸/年己內酰胺項目。浙江傳化股份有限公司同樣也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3萬噸/年有機硅柔軟劑進行變更,改為建設10萬噸/年順丁橡膠項目。還有幾家有機硅甲基單體生產裝置去年全部建成,也具備試車條件,但鑒于目前的市場情況至今未投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