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年可節約用電260億千瓦時。通過推廣高效電機及對電機系統進行節能改造等,可從整體上提升電機系統效率5至8個百分點。
近日,機械工業節能與資源利用指導委員會發布《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第五批)》。
根據實驗數據,采用新設備投入的成本,會在兩年內以節省電能的方式回饋回來。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企業則可以享受到新設備帶來的長久收益。如果考慮到對節能減排本身的貢獻,選擇新設備的意義就更加明顯。
機電設備作為工業領域的重點耗能單元,在我國實施節約資源的舉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電機、變壓器、電焊機、電爐等機電產品的用電量,占全國用電量的70%以上。
以電機為例,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年可節約用電260億千瓦時。通過推廣高效電機、淘汰在用低效電機、對低效電機進行高效再制造,以及對電機系統根據其負載特性和運行工況進行匹配節能改造等,可從整體上提升電機系統效率5至8個百分點,年可實現節電1300億至2300億千瓦時,相當于兩三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推進落實專項資金或利用現有資金渠道補助電機系統節能改造,支持了一批示范項目。工信部將電機能效提升計劃作為未來3年工業節能減排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工信部已經明確的計劃,未來3年內要累計推廣高效電機1.7億千瓦、實施電機系統節能技改1億千瓦。據此估算,高效電機及相關設備需求接近千億元。
“2015年,隨著規模基數增大,機械工業實現增長的難度還將加大。加上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升級、增量主導向存量主導轉變等因素,市場倒逼行業轉型升級的種種壓力還將持續加大。”機械工業節能與資源利用指導委員會主任蔡惟慈表示,面對當前嚴峻的挑戰,機械工業企業更需要在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層面進行探索和調整,將立足點轉移到依靠節能減排技術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方向上來。
對此,他建議,通過推薦和淘汰目錄的編制,助推行業產品結構優化;通過節能技術標準制定、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加速機械工業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應用先進節能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設計、制造等環節的能源利用率,全方位推進節能減排,促進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