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2014年是油氣行業大震蕩、大調整、大轉折的一年。非常規油氣革命帶來供需格局逆轉以及國際油價大幅下挫,使得世界油氣行業走到了新周期的轉折點。與此同時,中國石油消費增速已經開始換擋,未來幾年中國油氣市場面臨重大轉折,石油需求保持低位增長,天然氣或將出現供大于求,油氣市場化改革將迎來最佳機遇期。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世界油氣市場格局正在重構,非常規油氣革命帶來石油供需格局逆轉,國際油價大幅下挫,世界油氣行業將由新世紀以來的繁榮期進入不景氣周期。油氣行業將呈現“四低”的特點:低價格、低回報、低投資和低成本。油氣行業投資回報率下降,石油公司進入戰略調整期,重組整合可能增加。
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9244萬桶/日,供應量為9320萬桶/日,供大于需76萬桶/日,市場失衡導致油價大幅跳水。2014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約為3.376萬億立方米,增長0.85%,遠低于預期;全球天然氣產量為3.57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市場初現供大于需跡象,LNG現貨價格大幅下跌。
報告分析認為,中國油氣市場正進入轉折期,油氣需求增速放緩,供需寬松將常態化。中國石油需求將呈現五個新特點:一是經濟對石油消費拉動減弱,石油需求將保持2%~3%低速增長;二是成品油消費將由過去的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轉變為低增長、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新常態。預計“十三五”期間成品油消費年增速將保持在3%~4%,相比2009~2013年6.3%的年平均增速有較大幅度下滑。三是成品油消費增速繼續分化,“汽高柴低煤多”特點將日趨明顯。四是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出口)將逐漸呈現常態化和規模化。五是以天然氣和電能為代表的替代交通運輸能源將加速發展。
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速也將下降,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快于預期。多數用氣行業對氣價極為敏感,部分行業的價格承受能力已逼近極限,甚至出現了氣改煤的反常現象,特別是化工和電力產業最具代表性。隨著進口管道氣、LNG接收站和非常規天然氣開發不斷取得進展,國內天然氣供需形勢正在逆轉,預計2020年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將富余300億~500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油氣行業的戰略調整勢在必行。除了保障國內油氣產量穩定增長外,要積極推進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加強“一路一帶”油氣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的供應安全。同時還要大力壓縮過剩的煉油能力,優化調整煉化布局,抓住市場供應寬松的有利時機,深化油氣體制改革,通過更好地發揮市場決定作用,激發油氣行業發展活力。
新聞快論
□ 若溪
不景氣時期該做些什么
國際油價在經歷了2014年幾近腰斬的大跌之后,進入持續低位運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際油價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起色,這也正式宣告了經過較長時間的高景氣周期,油氣行業低迷周期開始。
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前幾年當油價節節攀升時,高漲的油氣行業景氣度吸引了大量投資,而如今這些產能的釋放直接帶來了產能過剩。眾所周知,大型的煉化項目,通常投資建設期都比較長,有的三四年,長則七八年。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在產業高景氣度時的跟風投資,到產能釋放時往往遭遇產業低谷期。這或許是油氣行業陷入困境的一個主要內因。
面對當前的行業轉折期,油氣相關企業到底該干些什么?最近一家石化工程技術研究院的研究結論或許能給出一些啟示。該課題研究了世界所有專利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其中一個結論就是:在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世界新增專利數量是下降的,因為這時企業往往將大部分資金放在發展生產上,增加產能,以賺取更多利潤;而在經濟低迷時,世界的新增專利數量卻在上升,這表明企業把大量的資金投入轉向技術研發。
因此,在油氣行業進入低迷期時,業界要摒棄投資帶動規模擴張的方式,但在一個方面要增加投資,即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儲備新技術新產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迎接下一個景氣周期的到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