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高水耗問題難解
作者: 2015年01月16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煤化工受到水耗制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我國的產煤區通常處于缺水地區,或即使有水源也缺乏納污能力。我國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一線以北地區的煤炭資源占全國的90.13%,以南地區只占9.7%;
煤化工受到水耗制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我國的產煤區通常處于缺水地區,或即使有水源也缺乏納污能力。我國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一線以北地區的煤炭資源占全國的90.13%,以南地區只占9.7%;而我國水資源分布也以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一線為界,以南水資源豐富,占78.6%,以北水資源短缺,只占21.4%。而一個3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企業需要耗新鮮水1500萬立方米/年;一個60萬噸/年煤制烯烴企業每年也需要至少1320萬立方米新鮮水,這對于缺水地區而言,是要擠占其他方面用水的。
另一方面,如果制取同樣的化工產品,用石油化工工藝路線,會比煤化工的水耗低得多。以烯烴為例,石油化工用石腦油制乙烯,噸乙烯耗水量為6~7立方米/噸,而煤制乙烯則噸乙烯耗水量高達60立方米/噸(煤化工習慣按噸烯烴耗水算,為30立方米/噸烯烴,但其中乙烯和丙烯各占一半,故折算成乙烯要加倍)。
當然,有人會說,這兩種工藝沒有可比性。因為煤化工以煤為原料,首先要將煤氣化,然后再合成不同的化工產品,當然能耗、水耗均會高一些。這一點我們應當承認,但是如果有數量級上的差異(煤化工路線比石油化工路線高10倍),那就不僅是工藝路線本身的問題了。
高水耗為何難以降下來?
煤化工之所以戴上“高水耗”的帽子,一直取不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舉出幾個重要的原因。
原因之一:示范項目為保工藝過關,犧牲了能耗和水耗的優化要求。由于現代煤化工第一批大型工業化項目開發階段,最核心的要求是打通流程,順利拿到產品,而非節能節水,所以在公用工程配置上,只是盡量滿足工藝要求,談不上優化。例如,某煤制烯烴廠設計時為了保證自主研發的核心MTO技術放大成功投產,各個配套技術均采用國外引進的成熟技術:煤氣化用的GE水煤氣加壓氣化技術,凈化用林德公司的低壓甲醇洗技術,甲醇合成用戴維的甲醇合成技術,MTO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專利技術,聚乙烯/聚丙烯是陶氏化學公司的UNIPOL技術。在這種拼盤的條件下,總體設計公司設計的公用工程系統處于被動滿足各方面要求的境地,談不上優化。
原因之二:經濟上煤化工由于原料便宜,盈利空間大,掩蓋了高能耗、高水耗的問題。以煤制烯烴為例,根據亞化咨詢發布的《煤制烯烴真實成本與盈利能力分析》報告,當PE/PP市場現貨平均價格在11500元/噸以上時,對比用新疆準東和淮南的煤制聚烯烴項目可以發現,由于準東地處偏遠,運輸不便,因此其原料和能量成本最低,相應的其增值稅額和運費也最高,但準東仍然憑借極低的煤價擁有最高的利潤空間——噸烯烴營業利潤達4536元/噸;淮南雖然煤價最高,但在煤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也有2665元/噸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銷售價中的利潤率高達23%~39%。試想,如果每噸化工產品的利潤都如此豐厚,多消耗點能源和水的成本可以輕易消化,企業還有什么積極性來節能節水呢?
原因之三:技術原因——設計院不掌握過程系統工程的水網絡系統集成優化技術。我國設計院中確定新鮮水耗的這部分工作,是由工藝專業加上給排水專業來決定設計方案的。工藝人員首先想到的是:盡量使用空冷器,給排水人員提供的技術是“零排放”,而缺乏整體系統優化的系統工程室。但從過程系統工程的觀點看,這是一個水網絡系統的優化問題,需要全面分析構成整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存在的潛力和優化程度。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一項新技術從發明到工業實用要經歷文獻發表—將文獻方法制作成計算機軟件—國外設計公司采用于設計—我國設計院開始采用等幾個步驟。這個步驟從頭到尾往往需要20年時間,也就是說在節能節水系統優化技術方面,我國設計院采用的技術比學術界落后了20年;我們現在實際應用的技術,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術界的水平上,即熱夾點技術。水夾點技術是上世紀末才發展起來的,我們發現從2005年以來國際上掀起水網絡研究的熱潮,每年都有幾十篇論文發表。這些成果往往先被較小型的咨詢公司所采用,設計公司則比較保守,采用得更晚一些。
原因之四:煤化工行業與石油化工行業不同,十分分散,缺乏垂直領導的節能節水監督考核壓力。節能節水總體來說不是企業的經濟行為,只靠經濟利益驅動是不足以推動的,政府及行政垂直推動是必不可少的動力。
當前,石油化工行業在節能節水上取得的成績,主要是靠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國企領導,努力貫徹國務院節能節水的要求,對所屬企業大力提倡、嚴格考核的結果。在這里,全國大型煉油廠每月均需要上報噸油耗能耗水的運行指標,每年都按指標好壞進行排隊。中石化近年推行能效倍增計劃,中石油也在推行煉化能量系統優化重大科技專項,每年均有數億元節能節水專款資金投入。此外,石化企業還在信息化建設中實施能量管理系統EMS,使得總部可以對全國煉油化工企業的能耗水耗進行實時監測。
相較之下,我國煤化工企業高度分散,構成復雜,有大型國營央企,如神華集團、大唐能源化工等;有地方國營企業,如陜西延長集團、內蒙古伊泰集團、山東兗礦集團等;有民營公司,如中國慶華集團等。對于這些企業,誰來監督考核?缺乏統一的行業組織領導。如果煤化工節能節水完全由市場自由競爭來推動,那就只能憑各企業領導的自覺了。
煤化工并不必然高水耗
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延生認為,通過改良工藝技術,如應用煤制甲醇工藝成套節能降耗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煤制甲醇項目的水耗。他說,該技術的核心是甲醇熱泵精餾技術。熱泵精餾工藝不設加壓塔,直接壓縮精餾塔(常壓)塔頂精甲醇氣體,提高塔頂精甲醇氣體的壓力和冷凝溫度,作為精餾塔塔釜再沸器或中間再沸器的熱源,從而極大節省了塔釜熱公用工程和塔頂冷公用工程消耗。以年產45萬噸甲醇的煤制甲醇裝置為例,與典型的甲醇雙效精餾、水冷余熱發電工藝相比,采用煤制甲醇工藝成套節能降耗技術,噸甲醇的水耗能降低30%,每年可以節水167萬噸。
據了解,我國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呈逆向分布,主要蘊藏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其中,只有新疆、云南、貴州地區的人均水資源可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其余主要煤產業區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平均的1/4~1/2。然而,大部分煤化工項目都屬于高耗水項目。有數據顯示,煤制甲醇的噸產品耗水量為6~17噸,煤制烯烴的噸產品耗水量為22~32噸,煤制油噸產品耗水量通常都在15~20噸。一個年產300萬噸的煤制油項目年用水量約為6000萬噸,相當于十幾萬人口的水資源占有量。不少業內專家表示,規劃的“十二五”煤化工項目能否實現預期,不在于資金、煤資源和企業的投資熱情,而在于水,這些項目每年需要上億噸的水。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