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格力總裁董明珠與小米總裁雷軍關于未來發展判斷的“打賭”,多次被業界提及。新年伊始,小米對美的投資入股竟引來了董明珠的“口不擇言”,更是引來熱議。大家都明白,董明珠與雷軍之爭,事關未來一個時期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走向,一定程度上將決定新常態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路徑。
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傳統產業比例過大,發展的動力在減弱;新興產業規模偏小,動力還沒有接上,正面臨“青黃不接”的現實難題,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升級。要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需要形成新的“混合動力”,而科技創新在其中的空間很大,可以大有作為。
未來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一個容易讓人誤解的問題是,無論是人力資本還是技術進步,它們動力作用的發揮必須負載于“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只不過是為“馬車”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輪轂”。一項新技術、新產品,如果不能轉化為新的投資熱點,不能帶動新的消費需求,不能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就談不上什么“創新驅動”,盡管它可能具有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從這個視角來看,新常態這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需要的“科技創新產出”也是有特殊要求的,這也是為何中央反復強調“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這一要求決定了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常態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而這將涉及到科技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現階段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到底增加多少才合適,如何真正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從歷史上看,成功實現技術追趕的國家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往往與一次大規模的“技術-經濟范式”轉變“不期而遇”,成功追趕的國家都緊緊抓住了歷史機遇,實現了“驚險的一躍”。從現實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尚在孕育突破之中,可持續的新增長動力還沒有形成,但是眼下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個重要機遇就是“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的滲透、融合甚至“顛覆”,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了,移動互聯帶動的投資和消費也形成熱點,并帶來了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產業競爭的規則被改變了,由傳統的產品價格、質量的競爭輻射到“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競爭。更重要的是,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的潛力巨大,“互聯網+”所釋放的能量,正讓諸多傳統行業“老樹開新花”“舊貌換新顏”。
打造經濟發展的“混合動力”,不能只盯著那些“高精尖”的領域,很多來自市場、來自“草根”的創新,往往是很接地氣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其中就存在著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可能性。例如,提起電動汽車,除了學習借鑒“高大上”的特斯拉之外,對于小型電動汽車這樣既有龐大市場需求、又有較強的安全技術需求的產業,也應該給予關注和支持。事實上,當年在轎車發展過程中農用車的壯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從根本上講都是反映市場需求的創新活動,現在涌現出的很多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往往不是政府發現和培育出來的,而是市場“放”出來的。隨著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發展,讓中小微企業大顯身手的機會將越來越多。
打造經濟發展的“混合動力”發動機,需要更多從現實需求來辨識科技創新的方向和任務,由于科技投入是有限的,就必須處理好支撐現實發展與引領未來方向的關系,這也是科技工作要解決好的大問題。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