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名單中通用類項目共有251項,其中化學化工類項目52項,約占獲獎總數的20.7%。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座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煤化工領域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技術項目獲得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石化兩項成果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共有10個化學化工類項目摘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5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傮w來看,化學化工領域獲獎成果數量與往年基本持平。獲獎結果表明,在中國發展步入新常態的新時期,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方面依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
此次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針對我國南海惡劣的海域環境,開展了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實驗和深水井控安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我國首座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該項目帶動了我國一批海洋工程制造基地的建成,推動了海洋工程高端設備及材料進入國際市場,促進了我國機械、電子、材料等相關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使我國一舉成為國際海洋工程高端設備制造大國。
技術發明獎被認為是行業內原始創新能力的有力體現。2014年度化學化工領域在該獎項的獲獎數量為15項,占此獎項整體數量的27.8%之多,凸顯了行業在原始創新能力上的進步。特別是初次參評的煤化工領域項目——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煤化工項目首次獲此殊榮。
此次獲獎的大多數項目旨在解決行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難題。譬如,為提高肥效,減少化肥施用量所研發應用的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肥料及配套技術榮獲了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檢測油井管損傷缺陷,防止因油井管疲勞、磨損和腐蝕失效導致生產事故和環境污染所研發的基于巨磁阻效應的油井管損傷磁記憶檢測診斷技術獲得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些創新成果在行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DMTO技術摘得技術發明一等獎
大連化物所獨中三元
本報訊 在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可謂收獲滿滿。其研發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另有態—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兩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及工業化應用的成功,在國際上實現了該項技術零的突破,貫通了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的主要通道。該項發明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37項、發表相關論文67篇。依托該項技術建設的世界首套煤制烯烴裝置已持續運行3年以上,綜合效益顯著。截至2014年底,DMTO技術累計實現技術實施許可20套大型工業裝置(含第二代技術),合計烯烴總產能為1126萬噸/年,這些裝置的建設預計可拉動上下游投資2500億元,新增產值1200億元。
此外,大連化物所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儀器,利用態—態反應動力學研究開展了迄今具有最高碰撞能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實驗,推動我國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走上世界領先的地位。該所還圍繞醇類燃料電池Pt基電催化劑易毒化、氧分子活化、甲醇滲透等國際難題,建立了高負載高分散納米電催化材料制備方法,實現了納米粒子粒徑、合金度、晶面等控制制備,為世界燃料電池電催化材料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陶加)
中國石化攬獲兩項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報訊 (記者 馬守貴)在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石化榮獲兩項科技進步一等獎,分別為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中國石化經過近7年的科技攻關,形成了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指導了元壩大氣田的發現,證實超深層天然氣具有良好勘探前景,使我國站在了世界同類氣田勘探技術領先行列。目前,元壩氣田已累計獲得探明地質儲量2195.82億立方米,目前已建成年產17億立方米凈化氣產能,預計2015年底建成凈化氣產能34億立方米。
世界稠油資源占總油氣資源量的53%,但由于其開采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目前開發利用量有限。中國石化用3年時間系統攻克了超深超稠油開采這一世界技術難題。截至目前,項目成果已累計應用236井次,累計增產超稠油157.51萬噸。目前,該技術已推廣至塔里木、吐哈、克拉瑪依等稠油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