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國家科技部獲悉,江陰高新區中歐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被授予“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這是該區有效整合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積極開拓國際科技合作新渠道,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層次,積極打造技術領先、人才聚集的國際化產業高地而取得的新發展。
記者了解到,江陰高新區是全國第二家設立于縣級市的國家高新區,周邊面臨著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的強勢競爭。去年來,江陰高新區搶抓歷史性機遇,以國務院批復同意江陰高新區參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瞄準重點國別重點地區主導產業鏈高端、整機和終端、前沿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三大方向,積極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國際合作產業化項目,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機構,引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團隊,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積極打造千億級特鋼新材料及金屬制品產業集群、千億級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500億級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和百億級現代中藥與生物新藥產業集群。
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是江陰高新區行之有效的做法。去年,在德國科研機構研發近乎成熟的污水指紋預警溯源儀項目和智能光伏功率優化器項目,簽約入駐江陰中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江陰中德中心)進行終極孵化。這是由江陰高新區提供政策和場地支持、德國亥姆赫茲聯合會于利希國家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江陰萬事興技術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的一個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和電子技術領域等產業核心技術轉移中心。今后,專家團隊將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為項目產業化提供“保姆式”服務。
“江陰制造業發展早、有規模、有配套能力、更有市場影響力。但是,產業層次急需提升。科技研發在硬件及人才方面投入都是相當高的,我們沒必要重復別人的勞動,將德國具有一定基礎的優質項目移栽過來‘再孵化’,不僅更省力,從成本核算上也更省錢。因此,我們巧借德國具有全球領先的研發優勢,將孵化成型的高新技術引進來,與具備一定規模與實力的民營企業結合,加速實施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為企業快速裂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江陰高新區科技局局長王彪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稱。
江陰高新區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由江陰高新區管委會投資、建設與管理的國家級示范型基地,依托高新區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與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基礎,在特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物聯網)、服務外包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環境優美、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到目前為止,該基地已與以色列、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典、丹麥、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關系,先后吸引一批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千人計劃”物聯網產業技術研究院、諾貝爾獎得主研究院、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落戶。
據介紹,江陰高新區通過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帶動,目前,全區已擁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亞太地區研發中心5個、院士工作站9個、博士后工作站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海外引才工作站10個、創新驛站5個,累計引進300多個海外高層次創業團隊、500多名高層次人才。其中,引進諾貝爾獎得主3人,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5人、院士9人。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