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發展 一帶一路打造內陸競爭新優勢
作者: 2015年01月07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我國改革開放首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逐步向西部推進,中西部地區呈現梯度、逐步開放等點狀分布特點,開放程度遠遠不夠。有分析指出,我國開放的薄弱環節在內陸,最大的潛力也在內陸,內陸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我國改革開放首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逐步向西部推進,中西部地區呈現梯度、逐步開放等點狀分布特點,開放程度遠遠不夠。有分析指出,我國開放的薄弱環節在內陸,最大的潛力也在內陸,內陸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隨著“一帶一路”成為打造我國經濟升級版的新的國家戰略,向內陸地區推進建設經濟帶邁出了重要一步,必將有利于我國內陸地區的進一步開放。 內陸區位閉塞 開放成為必然
我國內陸地區自古以來區位閉塞,農業和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低,市價不合理,與沿海地區相比,處于非等價交換地位,經濟活力嚴重不足。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后,國家對沿海地區實行傾斜政策,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而對內陸投資少,開放政策亦少,在經濟發展與提高的程度上,拉大了內陸和沿海地區的差距。 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依賴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加工業、制造業的擴張,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東部地區正在減少對粗放型加工、制造業的依賴,逐漸失去了這一傳統優勢,轉而加快了高科技、高端制造等的發展,“騰籠換鳥”似的轉型升級中,廣袤的內陸市場迎來了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前進動力。 實際上,從沿海起步先行,向內地腹地縱深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自2000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格局從沿海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增長點,發展為沿海沿江沿邊同時實施開放江海陸統籌開發的格局。然而,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國內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我國開放步入了新階段,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內陸開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增添新引擎 開放水平待提升
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而經濟發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內陸的開發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是我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在未來嚴峻國際經濟環境和科學發展新要求背景下實現開放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07年,黨中央、國務院就已經對我國宏觀經濟戰略進行全面部署,提出了“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陸開放,提升沿邊開放”的整體框架和策略,表明內陸地區的開放已經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務院相關部門開始研究布局向西開放試驗區。此后,國務院先后批復設立重慶兩江新區、甘肅蘭州新區、西咸新區和貴安新區,將為新十年西部大開發增添新引擎。如今,我國通過“一帶一路”與西部鄰國、其他中亞國家、阿拉伯世界構成了“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對于提高和確保我國與西部地區國家的互惠經濟合作十分必要,凸顯了我國對于同西部區域鄰國經濟一體化的興趣。 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指出,新的國家開發開放戰略將使沿海和內陸省份的區位發生重大變化。但與沿海發達地區開放程度和開放水平相比,內陸地區開放的領域還不夠寬、規模還不夠大、質量還不夠高,對外開放水平還比較低,需要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 激發要素活力 呈現新增長極 當前,我國即將順利完成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國內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額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步伐已經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和接軌的現實條件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必須充分立足我國已經取得的歷史經驗、物質成果和改革成效,要更加注重規劃的前瞻性、統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改革發展中的體制機制短板,切實激發經濟運行中的一切要素活力。而隨著2015年貴陽到昆明的高鐵通車,以及貴陽到成都、成都到昆明、昆明到南寧段的高鐵建設,“高鐵時代”將顯著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跨省流動。隨著我國確立“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新思路,以及新型城鎮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必將激發國內市場的開放以及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自由流動。 業內專家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以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思路引領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以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城市群建設,必將成為國內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十三五”規劃必須在主體功能區定位進一步明確的前提下,采取政策引導,有力打破行政性界限,有力促進國內市場的深度融合,在京津冀一體化、內陸經濟增長極建設方面取得實效。同時,以上海自貿實驗區為突破口,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并以“一帶一路”發展為契機,擴大與各國經濟的利益匯合點,努力創造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我國內陸地區要堅持“功能驅動、產業集聚、開放引領、民生保障、生態保護”戰略,大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實干,努力建設內陸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探索出一條開發開放的新路。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