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環保法》已開始實施,新《環保法》的落實最可能受益的是環境監測和工業排污處理領域,其中一些領軍企業有望長期受益于環保改造。
環境治理,監測先行。新《環保法》明確規定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使得環境監測設備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環境質量監測主要包括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的質量監測,能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為確保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今年年初以來,市環境監測站嚴把“三關”,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及時了解監測過程中的新情況、新變化,以便及時調整監測內容。
新《環保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在政府力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環保依法監管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并成為環保行業未來幾年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環保行業將從“重投資、輕監管”進入建立“長效監管”時期,此次新《環保法》核心為提高環境違法成本,相關細分領域監管政策將陸續出臺,而完備準確的監測數據成為依法從嚴監管的基礎,對環保監測設備需求和第三方運維需求都將大幅提升。
除了環境監測領域,企業的工業污染處理也亟待解決。在我國工業環保領域的技術升級并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過程中,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空間有望擴大。
其中,工業廢水排放將是技術改造的重要部分。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大但是達標處理率很低。工業水成分復雜,具有量大、面積廣、毒性大、不易凈化等特點,因此處理難度非常大,成本也非常高,很多企業不重視工業廢水處理,再加上執法不嚴,導致很多沒有經過有效處理的工業廢水就直接排放,造成河道流域污染,近年來環境污染的事故發生也多為工業污水事故,嚴重威脅水生態安全,我國每年用于水資源保護項目的資金就超過千億元。
新《環保法》規定,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