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下滑導致經營虧損 油品升級遭遇資金緊張
圖為利華益維遠化工有限公司全國單套規模最大的苯酚丙酮聯合裝置。 (胡毅然 攝)
2015年1月2日,國際原油價格再次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今年2月份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2.69美元,這是2009年5月26日以來的最低點。石油斷崖式下跌對石化企業的影響巨大,在油價連動機制的作用下,多家媒體消息稱,因為原油價格的連續下跌,目前國內煉廠被曝出的虧損額已達上萬億元。
在擁有1.3億噸煉化產能、煉油能力占據全國18%的第一石化大省山東,隨著原油價格下行和油品升級,地煉企業將重新洗牌,經營者們面臨艱難的抉擇。那么,地煉企業如何應對石油的“跌跌不休”?又如何從原油供給短缺、開工率不足、虧損嚴重的泥沼中突圍?
政策夾縫中瘋長:產能擴張與口糧不足的“瓶頸之痛”
由于山東擁有勝利油田,并毗鄰中原油田,具有發展石化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東營、濱州、淄博、菏澤等地陸續涌現出一批小煉油企業。幾十年櫛風沐雨,這些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當地的產業支撐和財源支柱。據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規劃發展部主任喬法興介紹,到2013年底,山東省共有地方煉化企業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計11265萬噸,平均規模230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60億元、利潤50億元。與2000年相比,山東地煉企業一次加工能力增長25.5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分別增長75.7倍、18.2倍,一次加工能力和主營業務收入均占全國地方煉化的70%以上,規模、效益在全國居首位。而根據一家資訊公司的最新統計,截至去年11月份,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3125萬噸/年,同比增加16%。實際上,這并不是最終數字,因為2014年仍舊是山東地煉擴能的一年,不久前日照晨曦、嵐橋港口石化、海科瑞林分別建成300~35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
“從2010年開始擴張產能幾乎成了山東地煉這幾年的主要工作。”生意社能源分社社長、資深行業分析師李宏說,2010年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只有6135萬噸,在此后短短幾年間,產能增長了6990萬噸。2009年國家出臺政策,要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一些小的煉油項目。而2011年國家要求到2013年以前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東營一家地煉企業的副總經理周峰道出了苦衷:“當時不擴產的話,未來沒有出路。其實政府是希望大型煉油廠多一些,小型煉廠要么被合并,要么就關門大吉。如果一家中等規模的企業不能增強加工能力,那么今后其發展空間將十分有限。”
正是基于政策的倒逼,地煉企業開始“夾縫中瘋長”。原來不起眼的地方小煉油競相擴能,涌現出京博、利華益等一批大塊頭企業。在近期公布的2014山東企業百強中,有12家主營石油化工,除中石化青島煉化公司外,其余11家都是地方煉化企業,僅這11家企業2013年實現營業額2370億元,并且一次加工能力均達到了300萬噸以上。但是,在產能雄踞全國之首、左右當地財政的自豪之余,這些地煉企業也不得不面臨原油受制于人的尷尬。由于原油供應體制,山東地煉企業國內原油資源計劃僅有122.2萬噸/年,而且沒有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近幾年,雖然通過與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團合作,取得部分原油資源,但也是杯水車薪并不解渴。
據了解,2013年山東地方煉化行業加工原油1000萬噸,雖與2000年相比有所增加,但這種資源并不穩定。與央企相比,山東地方煉化企業原料構成中,原油僅占24.4%,劣質重油占75.6%。在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看來,沒有油源是當前地方煉化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同樣的加工能力,重油比原油加工成本至少高出25%。”一家地煉企業的主管介紹說,“劣質重油黏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殘炭值、金屬含量高。為滿足成品油質量升級要求,需要對重油進行加氫預處理、催化重整,還要對汽柴油進行加氫精制,加工難度相對較大,并且汽煤柴油產率只有50%左右——這是目前制約油品升級的最主要瓶頸。”
圖為墾利石化集團60萬噸/年汽油加氫裝置。 (李文峰 供圖)
經營投資遇挑戰:虧損與存亡的“遠慮近憂”
2014年以來,國內經濟“三期疊加”效應愈發明顯,石化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銀行信貸持續收緊,特別是近期隨著石油和成品油價的持續下行,使國內煉化企業面臨空前挑戰。山東地煉的開工率不高,基本維持在30%~45%,前幾年鬧油荒時,開工率也未突破50%,除了原料的困擾外,原因在于產能過剩。劉愛英分析指出,去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連續下行,國內油價出現“十連跌”的格局,如此漫長的下調預期下,山東地方煉化企業利潤空間被一步步打壓,生存處境愈發艱難。一位證券行業分析師指出:“雖然原油價格下跌會使煉廠成本降低,但對企業來說整體仍是弊大于利。從原料采購到加工消費環節,中間形成的時間差使得煉廠采購成本并不會有所減少,加之不斷下滑的汽柴油價格,煉廠的煉油利潤不斷收窄,直至虧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山東地煉產能集中,導致地煉對原料的爭奪激烈,價格多處于國內高位。也正因為產能集中,所以下游產品在國內成品油供過于求的局面下,多采用低價促銷策略致利潤不斷縮水。因此在原料成本高而國內成品油市場低迷的時候,地煉多選擇停工避險。除此之外,銀行資金持續抽緊使得貿易周轉拉長,地煉同樣因為資金緊張、原料采購周期長或采購量降低,導致開工率受到影響。“現在的庫存壓力比較大,而且燃料油的價格并沒有隨著原油價格下滑而大幅下跌,煉一噸虧一噸,只好停產。”東營市一家地煉企業相關人士說。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在東營和濱州有四五家地煉企業出現了開開停停的現象。李宏表示:“現在地煉的開工率一直維系在30%~35%,甚至有些煉廠的開工率低至20%,部分煉廠煉油裝置都關停了,中海油下屬煉廠山東海化停了半年多,東營石化也停了3個月,因為開工比停工虧損還大。”
“現在就是缺錢。成品油升級迫使裝置升級改造,裝置升級的資金量巨大且投資回收期較長,讓我們背上沉重的包袱。”周峰坦言。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在山東地煉中占比不少,今年地煉加氫裝置增速高達45%。據了解,山東省自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應國四標準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應國五標準汽油和柴油。面對這一緊迫任務,山東省地煉企業紛紛加大投入實施改造,加快油品升級。就和當年“淘汰百萬噸以下企業”的政策指揮棒一樣,油品升級又將眾多煉化企業驅趕到技改升級的跑道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次加工裝置的升級開始理性回歸和降溫,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裝置接過升級的接力棒,開始新一輪賽跑。
金誠石化集團董事長周敬才介紹說,2014年,金誠石化對部分生產裝置進行技術改造,提前三年具備生產國五柴油的能力,走在行業前列。利華益集團近年來也不斷加大技改投入,相繼實施了催化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改造、柴油加氫精制改造并計劃于2015年投產,投產后汽油柴油將實提前達到國五標準。不僅是汽柴油加氫裝置紛紛上馬,蠟油加氫與渣油加氫地煉也在紛紛上報審批。今年,神馳化工將新建100萬噸的渣油加氫,玉皇盛世化工將動工接建300萬噸的渣油加氫,京博石化也預計新上連續重整裝置,中海瀝青100萬噸焦化及80萬噸加氫裝置也將于5月投產。
也有地煉企業沒參加這輪賽跑,主要是沒錢再投入,資金鏈緊張壓得一些企業無法喘息。“現在我們暫時沒有考慮化解產能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生存下去。”東營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這樣說。對于地煉企業來說,高達80%~90%的負債率此前屬于“正常”,但今年顯然不行了。據銳財經行業分析師劉江遠介紹,倒貸停止后,很多煉化企業都陷入了危機。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地方企業,現在整個行業都處于虧損狀態,基本沒有掙錢。金誠石化董事長周敬才對此也深有體會,在他看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取決于能否有充足的現金渡過難關。資產負債比例高,長期依靠銀行貸款進行騰挪的部分企業,現金流已經亮起了紅燈。他相信隨著國家信貸政策的進一步收緊,還會有更多的地煉企業被淘汰。
煉化一體的延展:差異化競爭的“分路突圍”
劉愛英介紹說,這些年,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和各家企業為了原油進口資質多方奔走,并聯合組成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想通過抱團的方式取得原油進口權,還共同出資成立山東省煉油投資有限公司,通過與中石油的合作獲得原油進口配額。
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提出要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曾讓地煉企業看到過一線曙光。然而由于幾大能源集團不同意該意見,方案遲遲沒有執行。去年8月,《進口原油使用權細則》有望出爐的消息和廣匯能源取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公告,讓符合標準的地煉獲得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希望大增。據相關機構透露:原油進口權放開已有了初步方案,山東多家地煉骨干企業均符合相關資質。一旦山東地方煉化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一直以來遏制地方煉化企業的原料問題將得以解決,也將會促進淘汰、轉產落后產能。
2014年12月12日,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這意味著籌備了近4年的原油期貨正式進入上市前的倒計時。雖然山東地煉能否參與到國內原油期貨的交易中還是未知數,但業內對此充滿了憧憬和期待。其實他們最期盼的并不是國內原油期貨市場的開啟,而是期待原油進口權的逐步放開,希望借此機會獲取原油。
但目前,相對于爭取上游資源,山東地煉企業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下游產品的開發上。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裝置以及大量的精細化工裝置接過擴張的接力棒,“去油化”成為不少地煉企業的戰略抉擇。恒源石化就把發展目光鎖定在“油頭化尾”上。該公司董事長王有德表示,這幾年他們通過延伸化工產業鏈條,形成了丙烯、丙烷、聚丙烯等產品體系,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
和恒源石化的多元發展有所不同,利華益集團更看重煉化精細一體化發展。“煉化精細一體化在合理靈活利用石油資源、提高投資收益、降低運行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優勢明顯,加工也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該集團副總經理魏玉東介紹說,“利華益集團確定了化工板塊高端化、尖端化發展思路,加快建設有機化工和新材料高端產品項目。我們分別建成投產12萬噸雙酚A、6萬噸聚碳酸酯、30萬噸碳四綜合利用異構化等項目裝置。目前,260萬噸/年重油加氫及油品質量升級項目正緊張施工。”
墾利石化集團也實施煉化一體化戰略,總投資52億元的15萬噸異戊二烯、異戊橡膠等項目正在加緊實施。這些項目采用的是國際先進的異丁烯—甲醛法技術。
其實,這些骨干企業的做法正是當地政府和行業所倡導的。山東省省長郭樹清日前在主持召開地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座談會時強調,要積極主動在調整上下功夫,不斷拉長煉化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去年10月發布的《山東地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則進一步明確,支持東明石化、墾利石化、京博石化重點發展石腦油的綜合利用及合成橡膠;利華益發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匯豐石化、恒源石化發展烯烴裂解及芳烴深加工產業鏈;金誠石化、華聯石化發展碳纖維、高品質針狀焦;海科集團發展石油化工與鹽化工結合的特色產業。
劉愛英強調,相對于上述大型企業,一次加工能力小的企業可轉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等深加工。“上馬一套烯烴裝置投資三五百萬元,比原油加氫投資小多了,利潤還更好。”劉愛英說。而對于山東地煉今后的發展,喬法興表示,通過升級發展, 到2020年,全省地方煉化企業平均規模提高到500萬噸,全省地方煉化行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穩定在1億噸左右,加工量達到7500萬噸,汽柴油產量4000萬噸,乙烯和芳烴產量均達到100萬噸,化工產品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東辰集團石化分公司芳烴升級改造項目正在加緊施工。 (劉海軍 供圖)
相關評論
期待深化改革
無須諱言,地方煉化在發展地方經濟、穩定成品油市場、保障基礎化工原料供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原料油供應緊張、原油配額遲遲未放開,地煉企業一直在政策夾縫中求生存、在激烈競爭中壯筋骨。而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國際原油大幅下滑,成品油行情始終不盡如人意,地煉企業普遍銷售不佳,多數煉廠處于虧損狀態。
目前,地煉企業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不到位。一方面,這些企業有著民營企業特有的市場活力及發展欲望,在市場洗禮中夾縫生長、發展壯大,成為地方的財源支柱;另一方面,其發展又處處受制于政策難到位,在產業規劃、項目審批等方面被“圍追堵截”,在原油進口、油品銷售等方面備受歧視。目前,地煉企業存在著原料受制約、成品油銷售渠道不暢、一體化水平低、產能利用率低、能耗環保壓力較大等問題,需要發揮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配置作用,將整個行業引入有序健康的軌道。
根據山東省政府的規劃,地方煉化產業要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轉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導方針,主動在調整上下功夫,加大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力度,進一步強化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指標標準的硬約束,大力推動地煉行業轉型升級。包括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利用市場機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等下游產業;結合企業實際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推動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爭取,幫助全省地煉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和原料進口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等等。
除了這些產業引導政策和企業適應市場的轉型,我們更期待改革的力量。隨著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物資“黃金十年”的結束,我國的能源革命正啟動并深化推進,包括地煉企業在內的能源企業都將卷入其中。當前,成品油產能過剩、終端市場需求不足,同時油品升級、稅費改革等同步進行,使得地煉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哪里有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在成品油市場連跌的情況下,石化行業的產供銷體系面臨市場改革的良機。可以預見,一部分資產質量優良、自有資金充足的地煉企業會脫穎而出,但也有企業會因此而被淘汰。相信山東地煉行業將迎來一個鳳凰涅槃式的改革機遇。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