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首批16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骨干企業將產生39個新產品和96項技術攻關,85%集中在2017年前完成。”記者2014年12月28日從甘肅省科技廳獲知,該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攻堅戰第一批骨干企業技術路線圖編制完畢,進入項目平臺、評價監測等應用階段。
“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現代服務業8大領域打一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攻堅戰。”今年9月初,甘肅省政府做出決定,力爭到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以上。每年整合10億元財政資金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實行股權投資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從事研發活動財政經費比重達到30%以上。以企業為主體創建130個省級以上企業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盡快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時配套土地環保、金融財稅、緊缺人才、開放合作等專項政策。按照“倒逼”篩選方式,確定了甘肅稀土新材料公司、蘭州民海生物工程公司等16家企業作為第一批骨干企業,投入首期財政資金9700萬元。
圍繞省政府部署,省科技廳組織甘肅發展戰略研究院編制了骨干企業技術路線圖。編制過程遵循溯源分析、情報分析、二維標記等技術原則,以市場為邊界,回溯產品、工藝、技術和研發,繪制節點技術路線圖。對企業未來核心技術與主營產品進行源頭規整,幫助企業明晰技術路線,為政府決策提出有參考價值的產業分析文件。
“這是甘肅首次啟動企業技術路線圖編制,對科技項目選擇和創新集群建設具有明顯的前驅意義。”省科技廳副廳長巨有謙認為,突出產業鏈條和技術路線分析,選擇重點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的創新研發平臺和工程技術平臺,對于振興國家原材料工業基地至關重要。
“甘肅企業技術創新組織方式,可以分為原發性創新、合作性創新、擴散性創新三類,其中以學習引進和要素刺激為特征的擴散創新是內陸地區企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以開拓利基市場為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欠發達地區建立產業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引進專業管理和技術團隊是民營企業實現倍增效益的核心手段。”技術路線圖顯示,到2017年,16家骨干企業的銷售收入、稅金、研發投入分別比2013年增加1.5倍、1.9倍和1.8倍,新增就業近3萬人。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