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機器人、3D打印、數字化工廠為代表的新科技得到迅速發展并融進入制造業中。一系列包括火電廠靈活性解決方案、光伏電站運行優化方案、一站式配電解決方案等技術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在電力行業逐漸得到應用。
智能裝備制造洶涌來襲 助力裝備轉型升級
工業4.0到來
“工業4.0的到來,是電力工業‘智造’轉型發展的新機遇。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與電力生產設備自動化的深度融合,將極大的促進智能電廠的建設。”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黃笑華如是說。
2014年以來,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輸配電設備行業平穩增長,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新型智能電網技術和產品不斷問世。
一體機、智能輔助系統等多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陸續問世,智能組件與主機設備的融合度進一步提高。一系列智能化程度高、智能元件高度集成的新產品相繼問世。
事實上,早在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中,電力設備被列為重點應用示范推廣領域。推進在百萬千瓦級火電機組中實現燃燒優化、設備預測維護功能,在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實現安全控制和特種測量功能,在重型燃氣輪機中實現快速啟停和復合控制功能,3兆瓦以上風電機組的主控功能,變槳控制功能,太陽能熱電站實現追日控制功能,在智能電網中實現用電管理、用戶互動、電能質量改進、設備智能維護功能等都是未來電力設備領域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升級的重要方面。
提高智能裝備制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12月22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了題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新常態下工業通信業平穩健康發展”的工作報告。
會議認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在工業領域的體現尤為明顯,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選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在工業領域的體現尤為明顯,工業增長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會議強調,系統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出臺制定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進步。完成兩機專項論證工作,組織智能制造裝備等專項工程,開展工業強基專項行動,支持TD-LTE關鍵技術后續研發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也在工信部的機關報上撰文寫道,2014年在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方面,協調相關部委發布智能制造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工程實施方案,牽頭推進航空裝備工程實施方案發布;組織實施2014年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支持新材料、能源、汽車、船舶、航空等領域34個數字化車間建設;組織制定《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4~2016年)》,協調相關部門聯合報國務院印發。
張相木指出,2015年將開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選擇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行業、地區和企業,開展30個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建設工程;研究制定相關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利用國家新設立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將智能制造作為重點投資方向,組織實施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等產業推進計劃。
高端裝備制造任重道遠
“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對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為此,傳統制造業要向跨界融合轉變,從以單純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以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模式。”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理事長周彥倫介紹說。
在周彥倫看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設備制造企業利潤下降導致研發投入不足,前瞻性和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滯后于行業發展,專利數量和質量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產能過剩造成過度降價競爭,產品精細化程度不高,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等。
“從宏觀層面來講,我國機械工業依然存在產業自身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的局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如是說,下力氣、出重拳改變我國機械產業的深層次矛盾、改變產品“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不合理格局,已到了關鍵時刻。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堅決抑制低水平產能擴張和“高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形成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系統集成為主轉變,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