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條”是繼大氣十條之后,我國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指導意見的出爐,對水污染處理市場而言,也是將帶來機遇。
水十條重磅出臺
眾所周知的是,上世紀末我國就啟動了對遼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然不佳。局部區域的水污染,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莫過于地方上的企業偷排或是違規排放,因為違規成本很低,而且一些地方對當地企業充當了保護傘,環保讓位于GDP發展的思路仍然存在。
“水十條”總投資需求預計超過2萬億元,主要內容包括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即將出臺的“水十條”不僅抓污水處理,也將同時保證現有水質的標準不下降,以兩頭防治的思維來保證水質與提升污水處理水平與質量。重要目標就是治理劣五類水。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我國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可以分為五類,而劣五類水,就是污染程度已超過V類的水。據透露,水十條明確治理目標,是到2017年前消滅劣五類水。這個時點比業界預期的2020年要早,加之水十條總投資有2萬億元的規模,分析人士稱,這將為水污染處理市場帶來極大機遇。
市場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水十條”出臺,可能與大氣十條一樣,會對相關行業企業帶來一個巨大的機遇。目前全國運營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設施4100多座,與我們國土面積相當的美國,它可能也有8000左右的污水處理廠設施。那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整個的污水處理廠設施還有很大的這樣一個空間。同時,此前環保部及相關人士表態,“水十條”總投資需求預計超過2萬億元,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將是重點內容,高性能膜技術將成為重點推介技術之一。
目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原則已經確定,即“污染付費,專業化治理;責任共擔;集中治理;末端控制”。而模式也基本確定為兩種,即委托治理和托管運營。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污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后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污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污設施運營管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