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能否打造西部能源“金三角”
一幅宏偉的呼包銀榆經濟區藍圖,讓內蒙古能源化工產業站在了扭轉“一煤獨大”不利局面、實現行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的新起點上。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分析會上了解到,作為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主體區域,內蒙古把能源化工當成區域振興的重點突破口,正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動出擊積極謀劃,并協同陜西、寧夏兩省區,完善體制機制。同時,自治區還明確各盟市責任分工,探路構建一體化呼包銀榆能源化工經濟帶,力爭使其躍升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先導區、示范區以及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抓住機遇 能源化工先行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歐曉理日前在參加呼包銀榆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時指出,我國富煤、少油、缺氣,按目前年能源消費量4億噸計算,僅夠用25年。而通過采用煤制油等現代技術生產煤化工產品能夠節約寶貴的石油資源,是未來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一個可行途徑。內蒙古煤炭資源富集區大多進入呼包銀榆經濟區之內,以能源化工為主題的經濟區將在保障未來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按照《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把呼包銀榆經濟區打造成為國家綜合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帶。作為煤炭等礦產資源大區,內蒙古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把目前簡單地輸出煤炭資源為主的經濟格局提升為煤炭深加工發展為主的產業格局。因此,內蒙古把優先布局發展能源化工與另外兩省區一體化發展確定為推進《規劃》實施的首要任務。”內蒙古科技大學礦業學院副院長李繼林教授如是說。
據李繼林介紹,國務院2012年10月批復同意實施的《規劃》顯示,呼包銀榆經濟區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腹地,有著能源“金三角”的美譽。該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和阿拉善盟,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以及陜西省的榆林市,這些地區都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區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僅以內蒙古為例,該區域共涉及8個盟市43個區旗縣,區域面積占到整個經濟區的76.4%。此外,該區域產業特色鮮明,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城鎮化水平較高,又面臨國家啟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內能源化工產品需求不斷增長的有利形勢,發展潛力巨大。
內蒙古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表示,列入《規劃》的內蒙古各盟市地區是全區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規模以上能源化工企業占比約達到70%,且集中了全區80%以上的能源化工產能。《規劃》實施2年多以來,在國家發改委牽頭下,2013年和2014年分別在呼和浩特市和銀川市召開了2次呼包銀榆經濟區首屆市長聯席會議,并形成了規范的對話與協商平臺。此間,內蒙古主動溝通協調寧夏、陜西等地的政府部門和企業,扎實推進《規劃》的有序實施。據統計,2012~2013年,內蒙古納入呼包銀榆經濟區的區域生產總值由1.16萬億元增加到1.23萬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2.5%增加到73.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由8011億元增加到9290億元。
這位負責人還透露,經過不斷探討摸索,今年10月~12月,依據《規劃》要求及首屆市長聯席會議機制的實踐,內蒙古再次修訂完善了在呼包銀榆地區的產業定位分工和落實方案。修訂后的總體思路是優先發展能源化工產業,統籌煤炭、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優化煤化工等產業布局,重點打造黃河兩岸能源化工產業帶,構建國家綜合能源化工基地。
此外,為使《規劃》內容更有可操作性,內蒙古還細化了各項具體工作:在呼和浩特市,重點發展多晶硅單晶硅光伏、石油化工、化肥和聚甲醛四大產業集群,培育建設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新材料、生物化工技術三大成長性高新技術產業;在包頭市,利用老工業基地優勢,圍繞建成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現代化工裝備制造業、新型煤化工基地的目標,全面實施3個關鍵化工產業專項發展規劃,積極爭取神華煤制烯烴二期開工建設;鄂爾多斯市要著力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著力發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產業,建設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烏海市要重點建設全國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產加工基地;巴彥淖爾市依托水煤組合,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堿化工基地,同時利用風光資源,打造新能源生產基地,建成境外資源化工深加工基地;烏蘭察布市要充分利用當地螢石和石墨資源優勢,同時利用好連接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冀地區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氟化工、石墨炭素新材料及能源化工物流業;阿拉善盟要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和清潔能源等特色產業。同時,全區要以區域大都市為核心,整合陜西、寧夏城市群要素,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突破界限,打破地區封鎖,促進區域間優勢互補,實施資源有效組合以及合作進行“水權轉換”等措施,努力形成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趨利避害 多項癥結待解
在國家搭建這一利好平臺的2年多時間里,呼包銀榆經濟區各省區城市群間協同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期間也不乏多個跨省區合作共建的大型等各類項目,據悉,目前經濟區仍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目前,困擾該經濟帶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包括內蒙古在內的各地都大上能源化工項目,而且非常集中,產業同質化競爭與行政分割現象嚴重。”李繼林不無憂慮地表示。他說,盡管經濟區獲批復以來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區域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要素跨區域整合難度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任務艱巨、地區行政壁壘障礙、缺乏區域合作制度規范等一系列問題。
寧夏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段慶林對此也持有相近的看法。他認為,一方面,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歷來和陜北、寧夏東部都是密切相連的經濟體,且近年來也是全國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內蒙古的經濟中心在“呼包鄂”,榆林地區與西安并行形成了陜西省的經濟“雙核心”,銀川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也非常快。但是,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該區域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粗放,同質化現象明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不協調以及交通不便等諸多癥結。另一方面,呼包銀榆經濟區非常強調的一點就是區域經濟合作,然而這個地區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較為集中,產業結構同質性較強。此外,該區域又是黃河中游“幾”字形的生態經濟區,面臨著草原、綠洲農業等生態環保問題。
除了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行政區劃分割也制約了當地的區域發展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內蒙古大型化工企業老總說,內蒙古、寧夏、陜西三省區的企業,因分屬不同行政區劃,尚未形成一體化的發展規劃,過多過剩的能源化工項目一哄而上,加劇了企業的同質化競爭。此外,該區域早就有煤炭調配調劑及共同進行生態環保治理的合作意向,但三地企業很少就這一問題開展具體交流。區域間如何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已經成為當地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此外,近幾年該經濟區主要是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過多強調資源開發和初級加工,未來企業要轉變過多依靠資源消耗和資金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轉型升級將成為當地化工企業的必由之路。
縱深合作 尚需頂層設計
針對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歐曉理曾在呼包銀榆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上坦言,這一區域都是資源富集城市,各城市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質化競爭,但中央確定呼包銀榆經濟區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實現城市間59個縣區抱團發展、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發展。未來國家發改委將綜合協調、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推動各項指標和任務的落實。
不過,李繼林等多位專家表示,內蒙古聯合陜西和寧夏共同構建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呼包銀榆經濟帶,實現區域內能源化工行業縱深合作離不開“頂層設計”。為此,建議國家在以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一是盡快研究出臺促進一體化發展的實施細則。根據經濟區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優勢,編制出臺經濟區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合理配置資源,形成城市間傳統產業互補、優勢產業合作、新興產業共建、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發展的新格局。二是實施差別化的產業政策。當前受國家限制PVC、多晶硅等行業產能過剩政策影響,經濟區各城市在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和循環經濟過程中,上游產業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約。建議在產業淘汰和整合過程中,有關部門能夠按照《規劃》對經濟區的定位,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對經濟區內的能源、煤化工等產業放寬行業準入標準,優先布局經濟區。三是支持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經濟區交通、能源外送通道建設滯后,建議加快推進包頭—鄂爾多斯—榆林—西安快速鐵路、銀川—榆林—太原城際快速鐵路、集寧—二連鐵路雙幅電氣化改造,臨哈高速公路和烏海西—吉蘭泰—查干德日斯—策克鐵路運煤通道建設。四是對經濟區用水指標給予適當傾斜。由于經濟區地處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區,加上黃河用水指標的嚴格限制,嚴重制約了經濟區發展。為此,建議經濟區內用水指標單列,增加黃河呼包銀榆過境段的水資源配額,支持開展跨區域水權轉換工作,加快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在經濟區內盡快規劃實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黃河水資源豐蓄枯調的供水機制。
據了解,為配合呼包銀榆經濟帶一體化發展,內蒙古能源化工產業已經加速調整升級。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秉軍介紹,下一步內蒙古一方面要重點提升焦化等傳統化工、做強煤制油等現代煤化工,加快建設新型化工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快煤電、化工與有色等優勢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煤炭—電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煤炭—電力—稀土新材料產業鏈,在融合中實現多元化發展。蒙西地區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重點做好現有煤烯烴、油品、天然氣、二甲醚等示范項目的考核驗收和總結工作,穩妥推進熱熔催化法褐煤高效清潔利用技術應用,建設現有煤化工產業自主創新和二氧化碳排放與捕捉實驗基地。另外,需要采取“打捆”配置煤炭資源、增強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力等辦法,加快打造特色能源化工園區,吸引和推動化工裝備制造、生物化工、新能源等新型產業在內蒙古聚集壯大。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