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強調,要抓緊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部署,研究在一些省區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幾個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旗艦合作項目。恰逢建區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新加坡總統時強調,雙方要深化蘇州工業園區等旗艦項目合作。為了繼續發揮園區中新合作優勢,為中新合作注入新內容,建議率先部署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創新改革試驗,吸引國際國內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探索更具活力的創新模式,打造完整的國際化創新體系,對內引領國內創新,對外參與全球創新競爭,將園區建設成為全國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和樣板,使園區成為以高端制造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更好地引領全國開發區產業升級轉型和創新發展。
率先開展創新改革試驗意義重大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高科技產業園區作為各國的創新前沿和核心區域,其創新水平是決定各國創新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新的發展階段,根據國家戰略需要,選擇一些高科技產業園區開展創新改革試驗,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對我國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南地區各種創新要素最為密集、新興產業最為集聚、對外開放始終走在最前列的地區。蘇州工業園區建立20年來,創新資源大量集聚,全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3%,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51家、外資研發機構14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665家、各類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5000余家,人才總量居全國開發區首位,具有率先開展創新改革試驗的堅實基礎。賦予園區率先開展創新改革試驗的新使命,意義重大。
一是有利于應對全球競爭的新挑戰。創新資源向優勢區域集聚是國際科技發展的普遍趨勢,蘇州工業園區區位優勢突出,創新基礎雄厚,國際化程度較高,有利于吸引全球科技資源,成為中國應對全球創新競爭的代表之一。
二是有利于引領區域轉型發展。全國各級各類高新區、開發區普遍面臨產業升級的嚴峻考驗,園區開展創新改革試驗,有利于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為其他區域轉型升級提供有益借鑒。
三是有利于深化中新合作。利用新加坡國際合作窗口,深化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合作,與時俱進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涵,有利于保持中新合作的持久活力,探索更高層次開放合作新模式。
四是有利于提升高科技產業園區競爭力。《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要求,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開發區和高新區的重要品牌,必須走開放創新之路,向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看齊,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重點和制度支撐
1.構建國際化的創新體系融合制度
創新體系設計是創新驅動的首要任務。探索國際創新資源融合機制,立足于園區經濟外向度高的特點,建立國際化創新協同平臺,制定跨國公司設立獨立研發機構激勵政策,促進內外資創新融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支持本土科技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多形式的創新合作,主動承接跨國公司先進技術溢出,探索消化吸收再創新有效途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創新方向,推進科技與市場、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對接,增強創新動力源泉。科學布局創新鏈,借鑒國際科技孵化器經驗,探索新技術培育機制,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
2.構建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機制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進步與創新通道還沒有完全形成,人才帶動、創新驅動機制還不完善,不能形成對先進制造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應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究設立科技創新促進中心,改革科技立項和資金使用機制,提升創新資源使用效率。按照國家體制創新戰略,對外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以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通創新要素快速集聚通道。
3.構建創新產業促進制度
提升產業層級是創新驅動的重要目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機制,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深入開展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試點,扶持企業加強技術升級改造,鼓勵加工制造業延伸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跨國公司財務結算中心、采購銷售中心、設計研發中心、服務維修中心等各類職能性總部落戶,推動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專利導航新興產業發展模式。
4.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專業服務制度
創新專業服務是創新驅動的重要內涵。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學習、借鑒國際成熟的科技創新體制、產學研一體化機制、風險投資制度,完善以市場為主體的創新服務體系。率先復制推廣上海自貿區新一輪改革開放經驗,在與創新活動直接相關的生產性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和醫療教育等領域,放寬投資準入,提高服務水平,優化創新環境。探索產業技術平臺開放共享機制,增強在研究開發、檢驗檢測、試驗驗證、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支撐能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設立科技銀行,加大對創新創業企業信貸扶持。完善天使基金、種子基金扶持政策,加大初創型科技企業扶持力度。支持股權投資、融資租賃行業創新發展,放寬區內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限制和外資風險投資機構限制,下放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審批權限。探索政府科技經費支持與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民間風險資本投資融合機制,做大做強政策性科技金融平臺,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園區科技創新。完善科技貿易功能體制,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及相關機構,鼓勵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等入市交易。
5.為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提供人才支撐
高端人才是創新驅動的重要支撐。要完善創新型人才保障機制,率先實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政策。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發揮園區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優勢,積極引進海外留學人才及國內科研人員來園區創新創業,采取院地、校企、政企等多種模式培養創新人才,擴大創新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形成一支宏大創新創業隊伍。完善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激情。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優秀企業、院所及人才集聚的良好創新生態圈。構建中新雙方科技與服務業人才合作常態化制度,根據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的共建現代服務業合作試驗區、新加坡-中國(蘇州)創新中心等文件精神,先行試驗服務業人才執業資格互認,對符合特定要求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國內與來源國個人所得稅負差額給予補貼。探索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海外人才及其未成年子女放寬簽證年限標準,并給予較長的免簽證期限,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舉措。
(作者單位: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