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呼喚供應鏈發展,而行業供應鏈管理效率和水平還不能滿足需要,急需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培養專業人才,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大宗產品交易體系。這是中國化工報記者從11月26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石化行業供應鏈發展論壇上獲得的信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表示,當前企業間的競爭正在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面對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約束力強、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等新常態,行業轉型升級呼喚供應鏈發展。石化行業應該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消除過剩產能,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培養專業人才,著力提高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效率和水平。要加快建立第三方評價標準和誠信評估體系,完善行業激勵機制,規范供應鏈市場秩序,保護各企業的權益。
供應鏈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賴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李勇武指出,雖然近年來石化領域生產性服務業有了長足發展,技術服務、倉儲物流、信息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等在石化行業所占比重不斷增大,但優勢仍不明顯,發展仍顯滯后,不能與制造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已經成為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短板。很多企業管理體制沿用“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閉模式,本應通過外包完成的業務往往由企業內部消化。同時,石化行業內基礎化學品所占比重較大,技術以模仿為主,同質化競爭明顯,限制了外包的模式。要開創石化產業供應鏈發展新局面,必須解決上述問題。
供應鏈的發展需要政府、相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表示,過去政府對市場干涉過多,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政府將更注重在安全、節能、環保、誠信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法規,對于某行業、某產業鏈的發展問題則要更多地交給市場去解決。為適應供應鏈的發展,要引導企業重視人才培養,尤其要注重培育具有商貿、流通、技術、法律等知識的綜合型人才。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水平與物流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表示,中國是世界的物流大國,但不是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針對大宗商品物流創新,他提出三點建議:加快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向供應鏈服務業轉型升級,成為新型流通主體;建立完善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和物流聯動機制,實行線上交易撮合,線下加工、倉儲和配套服務;完善大宗產品交易體系,以全國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為主體,以區域性市場為補充,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的大宗商品市場。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宋朝義表示,希望能夠了解石化生產企業的物流需求,積極引導石化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實現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聯動發展。
新聞鏈接
中國大宗商品物流任重道遠
從全球范圍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逐步深入到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世界制造業已經通過供應鏈將原料、制造商、分銷商、客戶緊密聯系在一起。需求驅動、系統優化、信息共享、互利共贏的現代供應鏈管理已不再容許企業各自為戰。電子商務、網絡的普及讓供應鏈進一步敏捷化和柔性化,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物聯網技術為手段,以電子商務供應鏈交易和金融服務為核心,發展基于云計算的供應鏈一體化信息服務,將進一步提升物流的速度和成本優勢,滿足顧客的個性需求。未來,世界制造業將更加重視綠色供應鏈管理,并基于綠色物流與供應鏈實現循環經濟。
然而,中國在大宗商品流通方面,依舊存在著以價格和公關為競爭手段,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之間互不信任,供應鏈成本高昂但效率低下的現實。此外,傳統商貿公司很難獲得上下游企業、銀行、政府的支持,也很難做大做強。大宗商品流通模式落后,企業沒有將物流和供應鏈作為聯系生產和消費的價值轉換、價值創造的關鍵環節、增值服務,一體化運作和供應鏈管理較少,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企業信息化水平也不高,采用傳統的信息傳遞和控制方法,無法進行物流監控、訂貨管理和存貨管理等,難以達到現代物流高效、快捷、準確的要求。中國大宗商品物流發展任重道遠。 (林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