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天來自商務部網站的消息說,國家上游儲備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們鋷烊轂?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
一期工程的建成投用標志著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石油消費安全體系,目前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工程,進行到二期和三期之間,一期的建成投用,也為下一步二期、加快三期帶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上周末在澳大利亞G20第九次峰會討論能源議題時,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言宣布,根據20國集團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共識,中方將定期發布有關戰略石油儲備的信息。
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儲備原油1243萬噸的消息也意味著我國首次公布這方面的數據,也引起外面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在承諾提高石油儲備規模的透明度之后,中國首次提供了一部分戰略石油儲備的正式評估,被贊為積極步驟。
對于石油戰略儲備工程建設的意義,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這對保障我國石油消費意義重大。
周大地:石油戰略儲備是在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后,國際消費國建立了一個應對石油中斷的應急手段。如果由于戰爭或者其他政治原因引起大面積的石油中斷,石油戰略儲備可以保障一段時間石油供應。我國現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入國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定必要的戰略儲備對我們的保障石油安全有很重要的意義。
對于我國首次公布有關戰略石油儲備的數據,周大地表示這對于提高我國石油市場透明度,乃至提高石油消費透明度都很有意義。
數據的公布是因為石油戰略儲備,有時候包括所有的進口國,它們互相是有影響的。我們公布這個數據,對于增加世界石油市場的透明性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國際能源機構,要求它的成員國都要公布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數量,我們雖然不是它的成員國,但是現在也建立了很好的信息聯系,所以也是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和石油市場透明度,對我們石油進口大國有一定的好處。
近期國際油價已經跌到四年來的最低谷,我們認為在這個時候,在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數據與國際上90天的儲備目標相距甚遠的情況下,開始公布相關的數據。充分體現出我國通過國際合作穩定國際油價的信心,同時也表明我們進一步開放的決心,數據的不公開、不透明,與國際市場公開公平競爭的原則相悖,公開相關數據,提高市場透明度既有利于加強國際合作,也永遠承擔起了我們應當承擔的大國責任。
關于這個話題,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此解讀。
經濟之聲:石油戰略儲備工程的建設,對于保障我國石油安全,乃至能源安全意義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韓曉平:首先就是要透明,讓世界知道你有多少油,有多少儲備。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現在每天的進口量在600到700萬桶之間,已經超過美國,是全世界進口量最大的。如果說你有很多外不透明,你也不去儲備油,一旦出現石油供應的短缺和中斷,有足夠的錢到市場去買,結果可以把油價買的非常的高,然后其他那些小國就很難承受,導致人家的經濟破產。所以對于大國來說,在油價出現波動,特別劇烈波動,特別是石油供應出現短缺的時候,就要啟動你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方面平息油價保證其他的國家在經濟上能夠運行,另一方面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一旦石油供應終端,就是沖突的發生了,我們可以積極解決這些問題,這對中國來說,公布石油戰略儲備,就是承擔起了國際責任。
經濟之聲:但是有分析指出,中國既不是國際能源署的成員,也沒有加入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了所以我們沒有公開數據這種強制性的義務,而且雖然我們的這個進口量大,消費量也大,但是在國際能源市場還沒有掌握定價權,但是從這幾個角度來分析,這個數據的公開,是弊大于利的,會被國際石油價格的操作者的利用起來,興風作浪,那再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我們選擇公開相關的數據,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韓曉平:石油戰略儲備跟油價是沒有關系的,它并不是為了平抑油價,它主要是為了防止石油寄運,或者是發生了石油以供應的中斷。如果對于中國來說,本身儲備的石油是為了應對油價,去打擊那些投機,那么可能對整個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因為很多的投機,很多的對沖,很多金融產品的對沖都跟石油有關系,但是這個一個商業行為。但是如果政府出面用石油進行打擊,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混亂。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儲備石油也是為了防止石油供應中斷也是為了防止石油禁運,目的并不是為了去影響國際市場的資源配置這種正常的運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