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與環境、企業與民眾發生矛盾時,要成全大局,統籌規劃,及時調整石化基地及周邊區域功能,以人為本,實現企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化工園區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青島黃島石化區的功能規劃調整和化工企業的退城搬遷、入區進園一樣,既是城市發展的形勢所迫,也是化工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最近十多年,化工園區以其關聯度高、資源優化配置、“三廢”治理集中等優點成為我國化工產業發展的主要聚集區,很多省市都展開了化工企業退城入園的發展路線,一時間很多地方化工園區數量大幅度增長,成為當地經濟增長引擎。然而,隨著園區日趨大型化、密集化和復雜化,其安全和環境風險也十分令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僅省級以上政府批準的化工園區就有80多處,且多數建在江河湖海沿邊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一旦發生安全和環境事故,危險非常大,損失也很慘重。而且當前一些化工園區邊建設邊規劃,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少數園區的性質悄然發生了變化,入園企業性質與規劃相去甚遠,那么基于規劃的環境因素分析就不能滿足安全環保防控的要求,當初的規劃也未必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要求。
因此,筆者認為地方政府不能將企業一搬了之,也不能說園區的發展就一成不變,而要與時俱進,根據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優化園區經濟發展的規劃,適時調整階段性開發目標與策略,使園區的建設和園區經濟的發展能夠始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步伐以及產業重點的變化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保持一致,并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使園區在產業選擇、布局、生產技術水平等方面成為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新產業發展、先進生產力規模化的示范試驗區,成為當地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支撐點。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