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國內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8%。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數據雖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但仍高于臨界點,總體經濟運行保持平穩適度。具體到化工板塊,建議關注產品漲價、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機會。
第一,產品漲價。近期,荷蘭殼牌的9萬噸甲乙酮裝置意外停產。目前,全球甲乙酮產能主要分布在東亞、歐洲和北美,原本歐洲甲乙酮產能約占全球1/4,此次停產有利于拉動東亞,特別是中國甲乙酮的出口。目前,齊翔騰達擁有20萬噸產能,占國內份額近一半,近期企業開工負荷較高。此外,萬華化學11月12日宣布,其子公司寧波萬華MDI裝置于11月15日停車,預計檢修60天。生意社最新數據顯示,11月14日萬華化學MDI為1.77萬元/噸,巴斯夫MDI為1.75萬元/噸。
第二,化工新材料。據美國JEC復合材料雜志的分析與預測,2015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為7萬噸,從區域上看,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的需求基本呈鼎足之勢。資料顯示,碳纖維的性能關鍵在于原絲質量,如果質量穩定,用2.2千克左右的原絲可以生產出1千克碳纖維,而質量不穩定的原絲則要2.5千克甚至更高。在碳纖維生產中,原絲要占總成本的50%~65%。目前,國內碳纖維的應用已得到拓展,如果價格能夠降下來,其應用將更為廣闊。
市場方面,再與德國高盛集團簽署價值4億歐元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的投資合作協議后,康得新近日出資10億元在張家港設立康得新碳纖維復合材料全資子公司。目前公司正在建設國內第一條千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該項目預計2015年三季度投產,第一條生產線碳纖維產能達到1700噸,全部建成后產能將達到5100噸。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