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腳步不斷邁進,一些已經和居民區連接起來甚至交錯混雜的化工產業基地,在帶來嚴重環境風險的同時,也桎梏了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這些化工企業進行關停、轉型、搬遷已勢在必行。
化工企業外遷后時代 污染一觸即發?
化工企業外遷遭遇質疑
中南地區首屈一指筒子染紗企業、湘潭市萬事達公司幾經周折,搬遷到了湖南省邵陽市。據了解,在湘潭市岳塘區竹埠港工業區的轉型中,共有19家化工企業遷至外地,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有關企業外遷是否會導致污染外移的質疑,一直不絕于耳。
岳塘區環保局局長方煉勇說,民眾多認為竹埠港工業區存在污染,因此企業搬出也會把污染帶到新址。但這一判斷忽視了兩個重要前提:一是這些企業離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湘江中下游城市和居民著想。28家企業是老企業,在竹埠港時大部分能夠達標排放。可近年來,因為政府決定對其實施“退出”戰略,很多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是不能獲批的,因而其環保能力提升受限。實際上,如果進行優化,在整個工業區設立污水處理中心,28家企業放水于此,再進行處理,污染完全可以控制。
二是,現在《環保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各地進入的都是工業園區,設備齊全,污染監測管理也更有效。外遷過去的企業進駐后肯定要升級改造,不可能是簡單復制。
他舉例說,湖南金環顏料有限公司搬到了江西省奉賢縣馮田工業園,科技和設備升級改造已經完成,產能也上來了。該工業園有統一的工業廢水處理廠,環保局24小時監控,每秒鐘都有數據可查。
岳塘區主管工業的副區長黃建平對上述說法也表示贊同。湘潭的顏料化學公司遷到岳陽的臨湘市,這一選址是他負責協調的,那里的集中污水處理、能源綜合管理、固廢綜合利用,都比竹埠港工業區要好。
搬遷后土壤修復之路怎么走?
在南京人心里,位于城市北郊的燕子磯地區是和化工產業分不開的。在這塊面積不大的區域內,曾經分布著上百家企業,南京化工廠、南京化纖廠等一大批化工企業也給南京帶來了“化工搖籃”的美稱,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對這些化工企業進行關停、轉型、搬遷已勢在必行。
南京市委、市政府也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多年前就開始對全市的工業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對污染企業展開綜合整治,燕子磯地區就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幾年來,燕子磯地區不少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已經被依法實施關停。曾經的燕子磯區域內工業企業林立,最多時曾達404家,其中有化工企業近百家,南京化工廠、南京化纖廠、鐘山化工廠等企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張,曾經遠離居民區的化工產業基地逐漸和城市連接了起來。居民區和企業交錯混雜,帶來的環境風險卻日漸增大。
市民的投訴越來越多,要求企業整體搬遷的呼聲更是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把燕子磯地區作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三高兩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企業整治的起點。近年來,燕子磯地區所在的棲霞區相繼完成燕子磯區域66家化工企業的關停整治,整治“三高兩低”企業近120家,有效解決了如南京長江二橋沿線化工氣味、揚子水泥揚塵污染、金陵石化研究院異味擾民等一系列突出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
污染企業搬遷,但土壤中因仍殘存著各種污染物而變得“有毒”。除了地表殘留的污染外,建筑基礎的疊加,加上由于企業環境管理不到位帶來的長期跑冒滴漏,更是導致了大量的污染物一直被掩蓋在所謂的幾層地表之下。
要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必須進行土壤修復。有了“壯士斷腕”的毅力和決心,污染企業分批有序搬遷后,那些尚殘存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就像是一只擋在土地二次利用面前的“攔路虎”,拷問著城市建設者的責任與智慧。
化企搬遷,須重視安保工作
越是企業搬遷越要重視安保。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基于化工企業特點的認知,其次就是考慮停車之前職工對企業分流安置政策會有各種揣度,極易引起人心浮動,勢必會對安全生產造成威脅。至于停車之后人員分流安置以及資產有效處置所需的內部安保環境,其重要程度更是無需多說。
老廠的搬遷如此,新廠的在建更是如此。由于移至市郊新址建設,難免會給周邊村民的生產、生活等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加之失地農漁民對當地政府安置政策的不解,任一偶發、突發事件都會對新廠土建、安裝施工造成延誤和影響。如果是園區內有多家搬遷企業相繼施工,即使回填土都需要有人在現場值守。否則,盜挖回填土的事情會經常發生。由此不難看出,老廠搬遷最后離開的是安保,新廠建設最先進入的也是安保。如何讓安保工作實現在熟悉的廠區嚴防死守、對新建的設施盡早適應,便成為每個搬遷化工企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化工企業搬遷風險大、難度大、頭緒多,注定了安保工作面臨著不同尋常的困難。但只要始終繃緊安保弦,并能順應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適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在立行立改上狠下功夫,就一定會為老廠區的順利搬遷、新廠區的安全有序建設創造出優良的環境。
隨著環境要求的日益嚴苛,化企外遷已經變成一件很常見的事了,而在外遷過程中極易產生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和預防。而對于搬遷的注意事項也要及早知曉,使環境保護工作無后顧之憂。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