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即使不是全球至少也是美國能源單一最大用戶。這種依賴性每年使軍方耗費在能源上的開銷達數十億美元,而軍隊不得不執行危險的運送任務。
專家們說,在未來戰爭中,國防部將縮短后勤保障的“尾巴”,在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性的同時,將需要開發再生能源的渠道,維持士兵裝備以及武器系統與基地動力的運轉。
打造全核動力艦隊
華盛頓思想庫美國安全研究所研究能源與氣候的高級研究員安德魯˙霍蘭說:“拿破侖說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確,當今的情況是,兵馬未動,石油先行。”
據負責作戰能源規劃與項目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說,在2012年財年(這是迄今可獲得的最近的數據)國防部各類作戰行動中,液態能源消耗量為1.04億桶,花費達164億美元。
霍蘭說,軍方的所有動力來源都是石油。這種依賴性使武裝部隊成了昂貴石油的“油奴”,迫使它們不得不在危險的區域運輸大量燃料。
他說,核聚變反應堆也許可以按需向軍隊提供足夠能源,且方式更加安全、經濟。
霍蘭說,反應堆的工作原理是以氫為原料,將其加熱到高溫。隨后氫發生融化,聚變為氦,釋放出大量可轉化為電力的能源。
他指出,不同于核裂變反應堆,聚變反應堆要安全得多。
他說:“不可能發生熔毀事故,不會有任何放射性物質殘留。”他還說,聚變反應堆對亞太地區某處的一座孤立基地可能會很有用。
他說:“美國設在關島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基地都是以代價高昂的船運柴油燃料為動力的……如果可以用一個無需燃料的聚變發電站來維系基地運轉,那么就可以節省大量金錢,并大大縮短了后勤保障設施的規模。”
他說,減少后勤保障的行動按需生產能源的能力在這一地區的潛在沖突中是至關重要的。
霍蘭說:“在未來某些戰爭中,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我們有潛在的對手……肯定會危及美軍艦隊后方較脆弱的非作戰船只,從而迫使美軍艦隊進一步遠離。”
他說,如果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那么聚變反應堆有可能在15年后投入使用。他說,或許20至30年內,這樣的反應堆甚至可以為整艘軍艦提供動力。
用太陽能是大趨勢
霍蘭說,空基太陽能是軍方另一個豐沛動力的潛在來源。地面太陽能發電站存在這樣的問題,當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它們就無法收集能源。而空基太陽能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其工作原理是通過發射運行在赤道上方約3.6萬公里處的地球同步衛星,進而在太空部署大型的太陽能電池陣。
來自電池陣的能源隨后可利用對準足球場大小的網狀電場的射線發到地球。霍蘭說,之后將由這些電場來收集能源。
軍方可以在前置的作戰基地或偏遠的地方建立電場來收集能源,并將它就地轉化為電力。
然而,費用將是巨大的,這些系統耗資將達到數萬億美元。
霍蘭說:“我們現在就擁有建造這一切的技術。問題是費用,向太空發射這些東西的開銷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官員們說,海軍研究處正致力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量,找到其他可替代的非石油能源來為設備提供動力。
海軍研究處機動作戰和反恐部門后勤項目負責人比利˙肖特在電郵中說:“我們遠沒有解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是在降低需求方面有了長足的重要進步。”
他說:“目前我們正重點致力于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通過提高效率來減少能源需求量,并從可再生能源渠道中獲取能源。這樣既省錢,又救急,并可減少我們后勤保障鏈的規模,使我們得以回歸遠征的根本。”
肖特說,海軍研究處正在探索途徑,使海軍陸戰隊未來某天可以通過便攜設備實現自體發電。
肖特說:“通過背部的上下運動發電的背包和包上的太陽電池,將光能和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甚至還有從軍靴每次踩踏地面獲取能量的壓電體,這些都能夠增加士兵執行任務的可持續時間,并減少補給需求。”
海軍研究處海戰和武器部項目官斯科特˙庫姆說,海軍研究處的另一項努力是“再生可持續遠征電力計劃”,旨在利用太陽能和能源貯藏技術將海軍陸戰隊小型電力系統的燃料使用量縮減40%到60%。
目前計劃中有兩個發展項目。一是利用從太陽能集中器或爐子中收集到的熱能來為斯特林發動機提供動力。庫姆說,斯特林發動機可將熱能轉化成軸功率,再通過一個內置發電機轉化為電力。
另一個項目涉及的則是使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注:一種通過使一氧化碳等燃料氧化來發電的裝置)與現有的商用太陽能電池實現一體化,從而構建一個混合系統。
庫姆說,關鍵的設計審議工作將在2015年財年第一季度進行。
美國能源部高級能源研究計劃署代理署長謝麗爾˙馬丁說,該署目前正致力于一項創新的燃料電池計劃,該計劃最終可以降低技術成本,給軍方帶來幫助。燃料電池是將一個燃料來源的化學能轉化為電。
標簽:
相關資訊